夏先生主张在讨论问题时要先明确一下概念。消费主义重点是对“主义”二个字的理解,他认为:“主义”说的是主导我们怎样做人的道理。基本上与百度说的“指最高理想和准则,某某主义指以某某为最高理想和准则的思想体系。”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消费主义是指以消费为主导我们怎样做人的道理(最高理想和准则的思想体系)。精神成人的“成人”,是动宾结构,说的是精神上怎样成为一个“人”。他这个先明确概念的方法,的确有利于问题的讨论和理解。
很佩服夏先生的坦证和坦荡,他以自己母亲为例解读社会观念时,完全用的是白描的方式,直述其真实观念,的确能让人感受到何为“纯净的学术”。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存在着许多看似正确而且是符合真善美认知的东西,如果放到学术的平台上,就会发现那是很有问题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些贫穷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大学,社会好心人士就会大发善心予以资助,那些受资助的孩子的回应通常是:我毕业后会努力工作(努力挣更多的钱)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和社会好心人士的资助(将爱心传递下去)。社会主流意识对此也是褒赞有加的。这事夏先生倒是有点点小心,不敢直述其实了,他只说社会的直觉就是读书就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挣更多的钱……,这个“挣更多的钱”就有了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子。实际上,若将这个问题放在学术层面上看,资助贫困孩子读书与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完全是两回事。
资助贫困孩子读书,其前提是社会已发展到国家义务教育达至高中阶段了,青少年因这样那样原因不能完成高中教育是社会的责任,尤其是因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而无法接受教育,是一个不合理的状况,但是,由政府从制度上彻底消灭这种状况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而那些等待这个过程的孩子,他们的生命成长历程却一刻也无法停顿,等待,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因此,社会的及时资助,是个非常必要的善举。
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首先就要问,他是个成年人,他有了靠自己的能力生存的条件和义务,上大学是他生存的必须吗?显然不是,起码现阶段不是,社会的主流意识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能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那么,答案很清楚:上大学不是他生存的必须,只是为了让他获得比没上大学的同龄人更有利的生存条件。一句话,资助的是我们的一种观念:穷人家的孩子也应该获得“获得比没上大学的同龄人更有利的生存条件”的机会。这话看上去挺难理解,不过若把引号中的话换成“不平等”就好理解了。现阶段上大学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能考上,一个是有财力。表面上看,资助是为了解决财力问题,是为了条件公平,但这个公平只是为了“上大学”,而上大学却是为了“获得比没上大学的同龄人更有利的生存条件”,关键就在于二者都不是为了生存,一个是为了不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个是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而无论从主观上或从客观上讲,二者之间又的确存在因果关系(尽管还不能称之为必然的因果关系),于是就要问第二问,为什么要去帮一个人成功(甚至无须说是帮他挣更多的钱)?很少有人作此问,答者更廖。常见的说法是:不要浪费了这个人才。结论是: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是为了让人才成功。这个结论显然让“善”举多了几分功利性,少了几分公平性,更平添了几分风险。因为成功的只是人才个人,他获得了比没上大学的同龄人更有利的生存条件,而他对社会的作为,完全可能是另一回事。
困难的是,人们,尤其是那些善心满满的人们,他们最不想面对就是,社会只有义务去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生存机会,社会没有必然的义务和可能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生存条件。而在学术上,这却是个事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