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德,道家讲道。道是本存,德是人格,所以傅先生讲的儒家后人以“天人合德”为最高修为的大写意,实际上有个问题,天与道并不与同。道是本存,意指人在道中,天在人外,故而庄子有天人合一之说。而在儒家这里,天是永续的存在,人是天意的外物,是以人的最高追求就应是合天意,人的所做所为皆应顺天理。顺应天理是为德,如果把天意天理叫作道,那么又本应叫做“得道”。
这个道,本应是人修为之所得之意,所以叫德不叫得,意即道只有通过修为才能得。由此以论,德是指人应修为以得道,道德则意指欲得道所必须的修为。延推下来,就有点不对劲了,人应有德,是说人应顺天理合天意。那“天人合德”说的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理解,是人与天都应顺天理合天意?还是“天人合一才是德”?
看看有哪位高人可有高见吧。
有意思的是,傅先生认为儒家在善恶观上的理念存在价值观混乱的问题,以为他是儒学家,本不应有此观点……佩服!
对道家的“究竟真实”的道,傅先生的解说有二个问题,一是把道视为“不变的,整体的,无所不在,独立的存在”;一是谓“道是万物之母”。其实两者都是强名之为道的。为什么是“强字之”呢?因为老子对它们还有更进一步的解读,老子对存在所作的终极思考已然给出了万事万物皆源于“无”的答案(这个‘无’并非相对于‘有’的那个‘无’,而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在哲学上属于一种假说),这里老子用“无”代意为最大的未知与已知,所以我们在此是看不到未知与已知的区别的,应当说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是建立在“无”的假说之上的,这个“无”的成立条件则是“恍惚”。因为在存在的前面有着这样一个“无”的“恍惚”状态,所以把它强名之为道,就是因它是存在的本意——我们知道它是有的,却又是我们对存在的否定——我们知道(认为)它是应当有的,却不知道它是为什么有的,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所以只好把它叫作“无”。从“无”而来,叫作“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