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纪大讲堂之另言——傅佩荣:儒学在台湾

(2008-01-08 23:25:44)
标签:

知识/探索

杂谈

傅先生在对儒学的研修里,有一样他专门作了讲评,一般以为《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源之于孔子的思想,但付先生认为,孔子只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我想应该认同他这个观点,因为除了后人各自的立场解读,客观上有个文字字义的明显区别,而且这个区别还不能用古今汉字的不同含义来解释。而就对人的本性而言,孔子用“相近”来表述,应当说比直接认定本善或本恶都更为现实。这两天在与李风华先生探讨相关问时也曾谈及善恶观的问题,因为说的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所以我用了“欲望”这个概念来表述,就是要顾及到人性之本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是,不确定性在文字义上比“相近”具有更大的解释空间,而这正是对人类对自身本性的认知俞来俞复杂而作的精确表述。

    傅先生对文化采用了一个比较实用主义的认知,将文化解构为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的人文要素。并从而在理念层面为儒学找出现实的存世价值。说实话,在学术上这应是个比较科学而又贴近现实的研究方向,但显然傅先生还未给出较理想的成果。胡觉照先生曾力邀开展针对传统文化之敝端的思想启蒙,也写了一些响应的东西,但始终觉得找不到思路,现在想来,也许傅先生的思路有助于这方面的展开,当然,不会是在观点上的沿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