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冷暖人生’里的好人故事,主人公王明殿比年轻的洪战辉更困窘,他只是个“好人”,却要被求助者推上“观世者”代言人的大位,又或被视为“骗子”……。
故事令人唏嘘,凤凰台的编辑却没有给出答案,意在引发社会的思考吧。作为民众一分子,的确,我们应当认真地思考一下,好人究竟应不应该做?
许多人马上会说,这问题还用问!可王明殿的问题就来了:以后我该怎么办?做好人毕竟要“做”,他可是把自己的家财全都用完了才做到今天,下来再用什么来做呢?在发达国家,他也许会被视为慈善基金的最佳执行人,从另一个途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中国,社会能不能为他提供这种机会,也许还是个问题。
事实上,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政府和体制两方面都没有足的作为,所以好人们才陷入了一个人性的怪圈:人应当做好人,但好事做多了却会引出一个坏的结果,所以人不能做好人。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社会与好心人的善举之间的衔接问题,不过对此作深层思考就会发现,这里面还有一个个人问题。好人做好事,通常也可以视为一个人的人性使然,在王明殿那儿,看到别人受困他就想要去救助,如果不是因为救助他人而使自己陷入困境,他的人性是没有问题的,可换个角度说,有人为救助他人不单使自己陷入了困境,甚至失去了生命,可他的人性更是没问题的。那王明殿的人性是不是有问题呢?我想,的确是有问题,但准确讲不是他个人的人性有问题,而是他的人性意识有问题(也许应当说是整个社会的人性意识存在问题)。
当我们通常讨论人性问题时,一般只是先说说人性是什么,然后再争论一下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却很少去考虑人性在多大程度上与道德一样是受社会教化而成形的,我们在这方面,往往只把人性意识视为道德教育的一个结果,并没有给予足的重视,所以我们的社会对人性的认知是相对较低的。可以说,王明殿的头脑里有的只是“好人”意识而不是人性意识。尽管两者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但区别也是明显的,好人是相对于坏人的概念,在做人这种事里,只要不做坏事(一般情况下只有坏人才做坏事),其它事都是好人该做的——王明殿做到破产也是在做该做的事。而人性这个概念是个共性的概念,它是有一定边际的,在这个事例中,人性起码有两个边际(一般叫底线),一是你能自助我就可不助;二是社会能助个人可不助。
问题是该怎样回答王明殿的问题?现实问题,前面提了思路(祝他好运!)。思想上,希望他能厘清好人与人性的区别。如果社会在这两方面都能作出安排,那就为王明殿式的好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退出机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