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年,除了喜庆,还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年年难过年年过”,有点令人扫兴。同是过年,原来心态并不同,于是想到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过年?
小时也曾无心地问过大人,得到什么答案已不记得了,因为无论答案是什么,“年年过”总是不变的。今又除夕,忽又想起这个问题,猛然醒起,自己已从发问人换位成被问人,再以“年年过”作答案,恐怕到了“过不了”的时候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年年过”。现代人样样都讲“文化”,从词典中查一下“过年”这个词,很容易认同,不过那只是过去的答案,是我们前辈留下的“文化”,今天的社会,人们对过年的意义已开始寻求新的解读,《广州日报》郭松民先生的回答是:回家过年是借此机会确认伦理关系,确认我们文化意义上“中国人”的主体性。这个解读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我们(尤其是那些已成为“长辈”的人)是现代“过年文化”的践行者和答问人,应当就这个问题给自已、给家人、给亲友、给社会一个自已的答案。
在我看来,“过年” 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应当多角度去解读的一种社会人文活动,它首先是一个人生的必经之事,所以才会有“年年难过年年过”的说法(当然这应当理解为负面解读的底线);它是人性的一个回归,不是说“小偷也要过年”吗?起码过年时,大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暂时收敛起来,大家穿起新衣,努力展示自已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它又是生活的一个结算点,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一年打拼下来,学习、工作、感情、事业都需要作一个盘点,所以我们要过年;它也是情感的一次交集,那些被一年的时光所淡忘的我们认同的、曾经的、珍惜的、怀念的亲情、友情、乡情、温情,仿佛一夜之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它还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杆,年夜饭、鞭炮、春联、社火,感受的是丰衣足食、合家安康、文化与传承的信息,回家、旅游、春晚、发短信,体现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交汇与冲突;它更是向美好明天进发的起跑线,每一次人性的检讨,每一次对过往的审视,每一次感情的沉淀,每一次文化的体验,都是社会文明的需要和进步。
“过年”,真好!下一个问题是:怎样过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