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世纪大讲堂之另言 |
话说回来,这是为什么呢?应当说这是一个思维逻辑的问题。杜先生所表述的主题是青铜器及伪作的辨识。在这个主题下,用“文化之光”来作题目,如果发觉思维中出现不流畅的感觉,那就意味着出现了二个问题,一个是思维逻辑本身有问题(可不作探究),另一个就是在某个使用概念上有歧义。在杜先生的讲题上用“文化”这个概念,显然就是歧义所在。因为在一般使用习惯里,如果不作特别说明,“文化”它不包含诉说者本人的立场,而“文明”则无此要求。比如在这个个案中,杜先生如果只介绍青铜器的知识,用“文化之光”作题就毫无问题,但讲到伪作的辨识,就有了一个诉说者本人的立场加入了其中的问题,这时侯思维逻辑会告诉我们,杜先生不仅是在介绍一种“文化”(不包含自已的立场),而是在讲述三种文明(包含了先人的伪作技艺和后人的鉴别技能),因而按照一般使用习惯,选择“文明”一词就会符合思维逻辑的要求。
杜先生以古人“天下文明”和“有文章而光明”作解,其实古人仅对此“有感而发”,于今人而言,理性思维的能力和辩析方法的掌握大大强于古人,仅以古语作解是停滞不前,仅以古语为据则近食古不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