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纪大讲堂之另言——杜乃松:青铜文明之光

(2006-10-08 12:18:15)
分类: 世纪大讲堂之另言

    为什么不是“文化”之光呢?汉语中文化与文明二个词的使用,虽然连文化学者都很难去界定二者的定义,但在现实中人们会很自然地作出选择,在汉文字背景中,反复使用某个词,人的思维反映会建立一种感性呼应,也就是所谓的“语感”,通常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形,别人在作某种表述时使用的句式,我们也不了解正确的句式应当是怎样的,但我们会很直觉地意识到“他的说法有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出于继续对话的需要,人们会延续对话主题而忽略“他的说法”问题出在哪里。比如这个讲题换成“青铜文化之光”,也许大多数人都会隐隐感到有一些词意不相符,但要其深究,又会觉得是咬文嚼字而放弃。也许也会有人为此而去查词海、词源之类的典籍,但我想恐怕连杜先生和栏目编导在选题时都不会先去考证后作选择,语感会直接告知他们,用“文明”才是恰当的。

话说回来,这是为什么呢?应当说这是一个思维逻辑的问题。杜先生所表述的主题是青铜器及伪作的辨识。在这个主题下,用“文化之光”来作题目,如果发觉思维中出现不流畅的感觉,那就意味着出现了二个问题,一个是思维逻辑本身有问题(可不作探究),另一个就是在某个使用概念上有歧义。在杜先生的讲题上用“文化”这个概念,显然就是歧义所在。因为在一般使用习惯里,如果不作特别说明,“文化”它不包含诉说者本人的立场,而“文明”则无此要求。比如在这个个案中,杜先生如果只介绍青铜器的知识,用“文化之光”作题就毫无问题,但讲到伪作的辨识,就有了一个诉说者本人的立场加入了其中的问题,这时侯思维逻辑会告诉我们,杜先生不仅是在介绍一种“文化”(不包含自已的立场),而是在讲述三种文明(包含了先人的伪作技艺和后人的鉴别技能),因而按照一般使用习惯,选择“文明”一词就会符合思维逻辑的要求。

杜先生以古人“天下文明”和“有文章而光明”作解,其实古人仅对此“有感而发”,于今人而言,理性思维的能力和辩析方法的掌握大大强于古人,仅以古语作解是停滞不前,仅以古语为据则近食古不化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南京知青之歌
后一篇:隔岸看倒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