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世纪大讲堂之另言 |
“国学根基、西学方法、当代问题、未来视野”,没有这四条的任何学问,它可能只是知识性的积累,但是不会产生思想性的飞跃——老子、孔子有西学方法吗?
我认为全球化不是本质化,而全球化是让世界所有国家“学会尊重”差异化。——理想化的定义,何时学会?代价几何?
第三是文化的对话化。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很多人不太相信了,因为它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说中东的伊斯兰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现在这个冲突大家已经看到了,剩下的是什么呢?是儒家文明或者是杜维明说的儒教文明和基督教的冲突,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所以齐泽克提出不再是不同文明的冲突,而是同一种文明内部的冲突。这种提法,我觉得值得大家思考。最后,是宗教或者是信仰的对抗化。可以说在世界上很多文化可以多元互动,但是在宗教方面对抗性是越来越强。——先得搞清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我的问题就是,谁来为中国文化说话?是洋人吗?是中东的学者吗?——重要的不是谁来说,而是说什么?
还有翻译问题,他们翻译20世纪中国有多少,不到一千册翻译20世纪中国的书。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做了一百年,十几亿人,只有一千本书左右被西方人所看到。——在这一百年里,有什么“文化”可给西方人看?
翻译60本“中国当代文化生态”丛书。我要想纠正西方一种观点,就是认为19世纪以前的中国的文化是伟大的,19世纪以后的中国的文化是西学的。中国的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没解决,那全球化的鼓吹就是居心叵测。——是原生态的文化?还是本土文化?亦或是差异化的东西?
这个“发现”需要双语精英和对西方文化比较了解的朋友,也就是说具有世界眼光来重新返身来看自己的文化。——应当是来做具体工作吧?
就是说汉字文化圈的崛起是必然的。——依据是什么?
关于量化标准。“发现东方”严格地说,量化标准比较难,但是不是说完全没有,西方对当代中国的,对鲁湘的,对很多著名学者的思想,他们很愿意听的时候,这个我觉得是一个量化的标准。——是不是得先搞清他们的思想是东方的还是世界的?
发现东方是一种悲情性的说法,这种悲情就在于需要每个东方人充分的“文化自觉”,同时希望西方学者能够在全球化当中,“学会欣赏”差异性的文化。——为什么只是可怜巴巴的差异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