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世纪大讲堂之另言 |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何而来,今天看来,完全可以从动态的、发展的,从随机到选择再向理性转换的角度来审视,因此可以说,站在人类发展的立场,差异是历史的结果;而站在人类对存在的认知能力这个立场上,差异则仅仅是因认知方法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存在模式。所谓差异,是因为存在着未知而产生,随着选择而形成,所以说当我们面对差异(或其他不确定因素)而不知如何是好时,会作出各不相同的反应,这同时也就是新差异产生的起点,而且这种新差异基本上是随机产生的。而当反应是建立在利害或利益考量上作出的,新差异当然就会是选择的结果。
回到主题,在西医的根本理念中病与人是相对分离的,医已知之病,其医理当然就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直观可信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而中医则认为人是一种常态平衡的概念,病则是非常态或不平衡的概念,其医理中对可直观、可量度的认知载体依赖相对较少也难以界定(医者有云:医者臆也,由臆达悟。),但这并不等于人类的直观感受与经验判断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中华文明在起点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建树,那就是把对自然的认识放在大(空间)、全(时间)、道(规律)上来把握,如同统计学原理一样,在一定的大数中,必然得出相对有效的概率。由此,华夏文化至今仍不失其存在之价值,而中医医理正是在这种具合理性的认知体系上建立起来的对人体生理的理论。可以这样来描述中西医的诊疗模式:西医认为当10个元素中的某个(n个)有问题,首先必须找出是哪个有问题,然后对症施治;而中医认为10个元素是个统一体,当其中的n个有问题时,意味着10个要素之间关系出现了不平衡,而诊疗无非就是设法使统一体恢复平衡,而并非要求问题要素必须恢复原状。西医治的是“病” 针对的是症,而中医治的是“人” 针对的是因。
古语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并育不相容,与万物沉浮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