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清朝康熙帝
(2024-12-09 06:11:31)分类: 谈点历史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共有400多位皇帝,其中的清朝的康熙皇帝应该占有几个“之最”:他积极拓展疆域,除了颇具争议的元朝疆域外,他统治时期,实际掌握的面积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为中国历史的最大值;他8岁登基,在位61年(公元1661年至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合计55人,至少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是子女最多的一个。
不少人将康熙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相提并论,称为“千古一帝”。我觉得,康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积极作为,富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康熙名字为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4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的第2位皇帝,清圣祖,享年68岁。他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历时130多年)。他最大的功绩在于捍卫并拓展中华民族作为大一统国家的疆域。少年时就击败权臣鳌拜,开始执掌大权。此后,他平定了吴三桂发起的“三藩之乱”;发动澎湖海战,收复台湾;战胜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征战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这里特别要说一下他收复台湾的功绩。郑成功挥师东渡,从荷兰殖民者夺回台湾,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但他的后人无视形势发展,将台湾“比作朝鲜、日本”,企图长期割据。对此,康熙采取两手政策,既武力讨伐,又和平招抚,终于使得郑氏政权最后归顺了朝廷。
清军入关伊始,非常凶残,引发广大民众激烈的反抗。即便武装反抗逐步平息后,许多汉族士大夫认为满族人非我族类,继续持不合作的态度。对此,康熙表现出了政治家的风范,对汉族士大夫采取怀柔政策,百般笼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譬如当时的大学者黄宗羲曾参加武装抗清活动,失败后回到家乡归隐。康熙多次请他出山没有如愿,便让官员将他写的书抄好,送到宫内供自己阅读。黄宗羲多少有所触动,虽本人始终没有与康熙合作,但让儿子进入皇家修史馆,参加康熙布置的修《明史》的工作。
同时,康熙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勤奋好学,对汉族的传统文化下了功夫认真钻研。同时,他对“西学”也很感兴趣,譬如就曾经亲自演算过欧几里德几何学的习题。
当然,康熙作为封建王朝的君主,功绩是显著的,但过失与问题也很多,有些而且是致命的。譬如,他由于儿子众多,在确立皇储时举棋不定,曾两废太子,既使得他的儿子们争夺激烈,又使得他本人受到强烈刺激,他的晚年因此吏治败坏,贪风日炽。譬如,他虽然爱好西方的科技文化,但并没有向民间推广传播,反而把有关书籍和前朝的科技知识都予以封锁,致使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受到消极影响。此外,康熙晚年曾实施南洋禁海,对外局部地关上了大门。
吕思勉在《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中这样评述他:“圣祖初立,亦年仅八岁。辅弼大臣鳌拜,颇为专权。然不久,亦就给圣祖除去。圣祖的聪明和勤于政治,在历代君主中,也颇算难得的;而在位又很长久。内政外交,经其一番整顿,就颇呈新气象了。”“圣祖虽然勤政,其晚年亦颇流于宽弛。各省的仓库,多不甚盘查;钱粮欠缴的,也不甚追究。”言简意赅,刻画到位。
康乾盛世固然显示兴旺的景象,经济发展迅速,国库储备充足,同时领土几经扩张,形成空前规模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但内部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吏治逐渐松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种衰败迹象不断显露。与此同时,西方文明此时正在弯道超车,工业革命正在萌芽。但康熙对此却没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防微杜渐的措施。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也是中华民族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