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名营销是灵丹?
(2023-09-21 05:20:37)分类: 财经走笔 |
所谓联名营销,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两个或更多的品牌联合发布融合型产品并赋能其“联名款”的一种市场行为。这样的行为国外早已有之,但近几年来,它似乎成了中国商界的一种时尚。中国白酒行业的“大哥大”——贵州茅台尤其将它玩得不亦乐乎:去年5月它就与蒙牛联合推出过三款茅台冰淇淋,本月4日它又与瑞幸咖啡推出了联名咖啡“茅台瑞幸酱香拿铁”,紧接着它于本月16日又与德芙推出了“茅小凌酒心巧克力”。
茅台推出的这些联名产品,一开始都销售火爆,并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因而一时好评如潮,有人认为茅台是“大赢家”。
其实,茅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年轻的消费群体,这已不是什么秘密。去年年底,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发布了一份《年轻人的酒——中国酒类品类创新研究报告》,其中显示,年轻人群体基数庞大,潜在年轻酒饮人群高达4.亿,年轻人酒饮市场规模高达4000亿元,但白酒和黄酒均显著被认为是“上一代喝的酒”。对此,贵州茅台的高层已经明确表示:茅台要永远年轻,必然要拥抱年轻一代。
然而,联名营销就是茅台争取年轻人的灵丹妙药?本月7日,我发过一篇题为“贵州茅台再创新”的博文,其中提出:“通过推出茅台冰淇淋、‘酱香拿铁’等新产品来增强与年轻消费群体的黏合度,肯定是居安思危的明智,这样的营销创意是可取的,但在创新可以体现在开发产品的品种上,其实也不妨体现在产品的工艺上。在改良白酒的本身上多下一点功夫,不是更可以赢得年轻人的‘芳心’?”我的此文写得比较委婉,但近日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题为“望茅台明白联名背后是一场文化的再造”的文章(来自“澎湃新闻”,作者不详),则对茅台高层提出了直言不讳的忠告。该文认为:茅台“这种跨界有一个隐忧:每一次合作,几乎都是在‘背叛’自家产品:放弃了白酒门类,也打破了品牌一贯的‘高档’‘神秘’的地位,品牌属性被淡化。”“茅台的这些联名,都仿佛是一场‘下嫁’。而酒店联名更是玩脱了(这是指本月17日,阿里旗下的飞猪平台曾推出“酱香大床房”,后茅台方面回应:宣传不对,已要求整改。——笔者注),没有任何营销包装,这当然不高明。”该文指出:“这其实是在说明,茅台目前还拿不出真正对口年轻人的产品,联名是联名,白酒还是白酒,只能拿品牌附加值作为一种噱头。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茅台曾推出冰淇淋,一开始66元的定价,如今在很多地方遭遇打折甩卖,而一年也只卖了1000万杯——要知道,和瑞幸联名的酱香拿铁一天的销量就达到542万杯。”该文还提出“白酒企业想实现自己抓住年轻人的宏愿,光有产品是不够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文化的再造。如果不能从社会形象上真正和年轻人变成同类,只是一味地‘屈尊纡贵’,仿佛是对年轻群体的垂怜,那么未来恐怕会不妙,新鲜感会快速流失,甚至变成反感。”
这话说的尖锐了一点,但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愿茅台高层能看到此文,并有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