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待复苏能持久

(2023-05-12 06:07:00)
分类: 时事漫笔

今年2月,我在网上浏览到一篇题为“2022的经济账本”(作者:土哥涅夫)的文章,其中谈到:“目前,中国共有七个GDP2万亿的城市。从分布来看,京津冀1个(北京)、长三角(上海、苏州)、珠三角(广深)、成渝地区各有2个。这表明,东南西北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的格局已然形成,沿海崛起、内陆塌陷的局面正在改变。”拜读此文后,我基本赞同它的观点,因此发了一篇题为“令人欣喜的变化”的博文。

但该文还谈到了“东北衰落”的问题,其中指出:“从2010年到2020年,整个东北流失了1099.73万人,而浙江正好增长了1014.07万人。”“西北五省(陕甘宁青新)经济总量反超东北三省后,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是事实,没什么可说。但作者认为,东北“如此恶劣环境,确实不适合人居。”他并提出这样的见解:“未来,东北维持五千万左右人口、四座主要城市是比较合适。”对此,我在自己的博文认为:“这当然是他的一家之言,我在这方面没有掌握太多的资料,也缺乏研究,所以难以发表什么意见,但感觉有点武断,值得商榷,遂希望能有更多人对此提供见解。”

之后,我进行了深入一点的思索,总感觉将“东北衰落”归结为气候的原因,或者说东北“不适合人居”是说不通的。东北在建国初期,曾经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当时为国家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工业产值,粮食产量更是位居我国首位,是重要的粮食基地。由于种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东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逐步衰落,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对此作了形象的描写。建国几十年来,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或者说寒冷程度的变化,不会很大吧,为什么会有从“共和国长子”到“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落差呢?希望认真找找原因。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央作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帮助、推动振兴发展的措施。日前,沈阳都市圈已经正式获得批准,成为全国第九个,东北第一个都市圈。尽管人口流失的现象尚未扭转,但东北已经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今年第一季度,整个东三省经济发展一改之前的萎靡状态,迎来了罕见的大爆发,它们的数据都很亮眼:吉林省同比增长8.2%,黑龙江省同比增长5.1%,辽宁省同比增长4.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吉林省的增速与西藏并列全国第一。

东北经济这次为何会罕见地领跑全国?我从网上搜索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条:一,由于基数很低,反弹就相对比较容易和有力。二,多年来的经济结构调整逐渐收到成效,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的亮点。三,国家对振兴东北的一系列政策逐渐产生了作用。四,对俄罗斯贸易的大幅增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等等。

我认为,由于是在低基数上的反弹,东北经济不可能充当长时间的领跑者,但无论如何,振兴东北已经出现了喜人的曙光。我并期待着,这样的复苏状态能持久下去。

          2023512于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