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店与老字号
(2023-04-10 05:34:20)分类: 财经走笔 |
最近几年来,线下的网红店迅速地成为城市中非常吸引眼球的风景线。最早引发我关注的网红店是“鲍师傅”,大约五六年前,我一次前去福州路,经过人民广场时发现这家不大的糕点店竟然排了极长的队伍。
此后,各种网红店,从糕点店、奶茶店到餐饮店,不断涌现。它们的顾客大多是年轻人,他们购得商品后,首先是拍照发朋友圈。有人对此作了这样的分析:“网红店的本质是附近的远方,家门口的景点,满足的是消费者放松的心情,实现理想自我的需求,其实质是廉价地解决了人们理想自我的需求。”
我的一位经营餐饮店的朋友,在网红店刚刚兴起时,曾忧心忡忡地对我说:自己干了几十年,怎么会根本干不过网红店?顾客怎么都让它给吸走了?网红店采取的是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的营销套路,主要就是让一些“网红”人物在各个平台上发一通“种草”文章,从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当下的社会流量为王,网红店因此迅速窜红并不奇怪。但我那位朋友之后却不再担心网红店的挑战,因为许多的网红店不断传出“暴雷”的消息,速生速死,相继关张。我不知“鲍师傅”是否还存在,但它的人民广场店则早已关门了。
网红店勃然窜红,而又黯然退场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因为忽视食品安全与卫生问题,有的因为内部管理混乱,有的因为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但共同点是经营商店,却没有将功夫花在商品本身上,没有注意维护和提高商品的质量(包括服务质量),有的甚至依靠“噱头”来欺骗消费者,这自然是饮鸩止渴,舍本逐末,难以为继是必然的。
我觉得,这样的教训值得所有的商家吸取,包括我们的中华老字号。几百年来,我们国家在商业和手工业的竞争中产生了一批中华老字号,它们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和服务,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形成了良好信誉和口碑的品牌。绝大多数的中华老字号始终保持着优良的商品质量、服务质量,但也有个别的老字号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产生于杭州,成名于1628年的张小泉,是闻名全国的刀剪行业的“大哥大”,去年却因商品质量问题闹出了风波。一位女士花了99元购买的菜刀拍蒜时,菜刀居然断了,更令人咋舌的是,那位女士在询问对方客服时,张小泉的总经理竟然声称:“你学了几十年的切菜是错的,所有米其林厨师都不是这样切的。”上海的老半斋菜馆,创始于1905年,以刀鱼汁面、水晶肴肉等名菜颇有名气。但一年前,它也因为“菜肴质量下降了,店堂环境油腻了,店员态度生硬了”而受到上海媒体的批评。希望所有的老字号都能珍惜自己的信誉,创立品牌很不容易,但老字号的发展是动态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倒了牌子,最后消亡的老字号并不乏例子。
经商当然需要营销,但无论如何,注重商品质量(包括服务质量);讲究诚信,做到童叟无欺,是最为重要的两条,也可以说是最为有效的营销手段,但愿所有的商家都能牢记。坚持这两条,网红店肯定将会持续红下去,假以时日,也能成为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