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适当地恢复
(2022-11-14 04:33:10)分类: 我爱上海 |
上海的街头曾经到处可见东方书报亭,大概从2018年起,它忽然消失了。我对此心有不甘,曾于当年5月发过一篇题为“只有死路一条了”的博文,对此感到不解。。今年9月底,我又发了一篇题为“烟火气与书卷气”的博文,其中再次表达了对书报亭的怀念:“上海的书报亭原先星罗棋布,这的确多了一点,但几年前却一下子消失了,人们难以购买报刊杂志了。我知道吴淞路上还有一家报刊门市部,依旧供应丰富的报刊杂志,品种多达500多种,被称为上海的‘独养儿子’,上海应该不止这一家了,但确实已‘寥若晨星’了。”
不久前,我在解放日报社所属的“上观新闻”上看到了一篇题为“上海的书报亭去哪了?退休爷叔守着沪上‘最后’的报刊门市部,还有一群情意绵长的买报人”(作者:沈思怡)的文章,专门谈论了书报亭的问题。该文发现:“过去十几年间,随着互联网与移动设备飞速发展,新媒体渠道正不断拓宽。在手机逐渐替代书报,碎片化阅读甚嚣尘上的现代社会中,不少市民注意到,身边的书报摊正在减少,甚至遍地难寻。”该文也提到位于吴淞路上的报刊门市部,“据说,这是上海硕果仅存的报刊门市部之一。”并对它作了详尽的介绍:店主是早过了退休年龄的姜师傅,门市部不到十平方米,但“售卖着上海种类最齐全的报刊杂志,也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事实确也如此,仅在5分钟内,就已有10位客人前来买报”“‘有些读者十天半个月才来一次,但每次要带走好几百块的报纸。’姜师傅说。”
该文还发现:上海目前还存在几个东方书报亭,譬如周浦就有一家。同时,“上海街头,藏在小店里的书报摊也不少。”譬如位于虹口区甜爱路与甜爱支路交叉口的“四季烟酒店”就是其中的一家。
购买书报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但也有年轻人,包括中学生。该文最后写道:“再大的变局,也总会有一些不变的坚守。互联网环境下,书报摊日益稀少,今后或许会以其他方式‘上线’;而那些承载社会责任和民众期待的报纸、杂志,依然有其独特价值,它们嵌入历史、记录当下、构筑未来。”此文引发了较为广泛的反响,网友葛跃评论道:“非常留恋以前的书报亭和书报摊,不知何时再能重新出现。”
我认为,虽然纸媒面临新媒体猛烈的冲击,但确实“依然有其独特价值”,而且拥有各个年龄段的大量读者,那书报亭为何就不能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留有一席之地呢?我在发达国家的都市的街头都见过书报亭,2019年我去了南欧三国,在里斯本等仍看过书报亭。当然,上海原先几千家书报亭的规模没必要再维持了,但适当地恢复,恢复几十家,应该是需要的。
同时,恢复书报亭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而且有助于解决城市的就业问题。
2022,11,14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