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要钻“牛角尖”
(2022-09-23 05:29:16)分类: 时事漫笔 |
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一个偏远山村长大,现年33岁的唐尚珺连续14次参加高考,曾相继被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等名校录取,但都要没有去读。现在因此成了一个舆论关注的焦点人物。
今年,他考了597分,被上海交大护理专业录取,仍然没有去读。据他说,理由一是不想读护理,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出来后可能找不到工作,二是不甘心,认为今年高考的发挥有点失常,没有达到2019年那年的水平。
他的微博论证信息有“为上清华复读13年考生”的内容,但他声称,这不是他的本意,是微博建议他这样写的。不过他又表示:考清华确实是他从小的梦想,他是理科生,清华大学是国内理科生最好的选择,因此考清华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梦想。
我看到这则资讯的第一反映是疑惑不解,尽管他在“非清华不读”这个问题上有点躲躲闪闪,但明眼人都看得很清楚,他其实就是“非清华不读”。外界同样对他这个“高考钉子户”感到疑惑不解,不妨就看看网友对他的评论:“说白了不愿突破自我,不愿见识外面的世界,是新时代的孔乙己罢了”,“高考14次复读13年,时间已经向他证明,他不适合清华,更考不上清华”,等等。
我并不想嘲讽这位唐同学,但觉得他的思维方式过于偏执,钻进了“非清华不读”这个“牛角尖”里。他今年放弃去读上海交大护理专业的一个理由居然是担心“出来后可能找不到工作”,这可能吗?虽然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作为上海最好的大学——上海交大的毕业生会找不到工作?他的理由显然站不住脚。高考是最公平的竞争,曾经改变了无数年轻人的命运。客观地说,被怎样的高校录取,对于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当然不尽一样。但无论如何,这不能成为“非清华不读”的理由。他曾经被录取的上海交大、中国政法大学等都是中国一流的高校,有什么理由要放弃呢?进入高校是为了接受高等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识,但学习的目的是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报效社会,而不应将上什么的高校作为炫耀自己的一个“标签”。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里不想举什么没上过高校的名人一样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例子,唐同学的身边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初中同学兼好友何汉立也出生于上思县的农村家庭,2012年毕业于二本院校的广西师范学院,后入职广西广播电视台。他对唐尚珺跟踪三年,拍摄了一部唐连续参加高考的纪录片《高十》 ,已于2016年播出。何同学被录取的高校要低于唐同学曾经被录取的学校,但他已经整整工作了十年,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唐同学呢?还在为“非清华不读”而奋斗,这难道不是讽刺吗?
我人微言轻,但仍想奉劝唐同学:不要再钻“非清华不读”这样的“牛角尖”了,不要再浪费生命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2022,9,23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