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发展模式
(2022-05-20 05:26:51)分类: 时事漫笔 |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有论述县城遭遇危机的文章,便发了一篇题为“化解县城‘空心化’”的博文,主要意思是说县城“空心化”必须予以制止,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如果只有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繁荣,而没有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就难以认为是成功的。我们国家就现阶段而言,则应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城镇化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文发出后,我在“秦朔朋友圈”看到了一篇题为“大城小县,人是目的”的文章(作者:土哥涅夫),也谈到县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它提到:“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行政区划、县,无论是在周秦之变中,还是改革开放转轨时,都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中国城市化这趟急速前进的列车行程过半,人们募然发现,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县,已被远远甩在了后头,早就光彩不再。”“以区县来看,全国共有1507个收缩的区县,占比超过一半,总面积为44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近46%的领土。”“这些区县里,不仅包括传统的资源枯竭型地区、中西部偏远县城,甚至连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的一些县城,也面临大城市人口持续虹吸的压力。”作者由此认为:“这使得之前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的思路受到质疑,高层开始意识到,‘到大城市去’,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但他也承认“广大县城作为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和基石,也并没有被放弃”,因为“中国太大、人口太多,全部涌入北上广深、蓉汉杭宁不现实;另一方面,经过这些年的城市化大跃进,中国的头部城市普遍出现了人口爆炸。”
“大城小县,人是目的”一文还具体谈到“对现有1400多个县城进行细分,包括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人口流失县城等几种不同类型。提出坚持‘一县一策’,针对每个县的具体情况‘缺什么补什么’。”文中还提到:“未来我国将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之间融合互动发展。”所谓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一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三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我们国家现正在积极建设城市群,其中最为突出的有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
我基本赞同“大城小县,人是目的”的观点,但并不同意“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的思路受到质疑”的分析。此文的最后有这样一段描述:“未来,希望有更好发展的人,仍可以往大城市跑;喜欢安逸生活的就留在县城,也不用担心那里的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品会比大城市差太多;而想要兼顾工作与生活的,不妨选择大城市外围的卫星城。”这应该是中国城镇化发展最理想的模式,只是,假如不致力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怎么可能产生这样理想的结果?强调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并不意味着对广大小城镇,包括广大县城的关注和积极扶持。
“到大城市去”,确实曾经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假如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都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宜居,人们都愿意留下来,或者愿意搬迁过去,那不意味着中国人民的生活上了新的台阶?
2022,5,20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