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邻居熟悉亲近了

(2022-04-12 05:02:20)
分类: 我爱上海

上月初爆发的上海疫情的形势至今仍然严峻。前几天,我在“秦朔朋友圈”公众号看到一篇题为“奥密克戎究竟想告诉上海什么?”的文章,其中写道:“这确实是上海多年来少见的一次危机。危机在多个层面显现,加上疫情已开始外溢,引发了不少负面舆情,上海的形象饱受争议。”该文提出:“奥密克戎想给我们上一堂怎样的课?究竟想告诉上海什么?我们2500万人,不能白上了这一堂已经上了几十天还没上完的大课。”作者并具体谈了自己的一些反思的内容。

我赞同这位作者的见解,但更觉得深刻的反思应该在疫情过后,痛定思痛,或许看法会更加理性而又全面。我并觉得,虽然疫情还没结束,但已经给上海带来了一些看得见的变化,这在邻里关系上就已有所体现。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亲身经历了上海几十年来邻里关系逐渐由热变冷的过程。我出生于南市区(现已并给了黄浦区),但从童年一直到青年,是在虹口区哈尔滨路的石库门里弄度过的。那时的邻里关系真可以用“亲密无间”来形容:一幢房内,谁家包了馄饨,肯定会送给其他人家分享;到了炎夏的夜晚,人人都在弄常内趁凉,无所顾忌地谈论家长里短,没有隐私的概念。我结婚后,与父母分居了,共搬过三次家,居住条件在不断改善。住的都是商品房,邻居就变得陌生了。我现在的住宅位于微型小区内,仅四幢楼,居民不到200人,而且已经居住了二十余年,但整个小区居然没认识几个人,所谓认识,也只是见的次数多了,见面点点头而已,并无深交。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有人说,农村是“熟人社会”,而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将会逐渐变成陌生人,将通过制度的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和信任。

然而这次疫情的爆发却使得我们邻居之间开始熟悉起来,并且逐渐亲近。疫情刚爆发时,小区新当选的业委会立即组建了微信“业主群”,此后因为很多邻居并不是业主,只是租客,业委会主任又建了一个微信“防疫群”。我原以为,这两个群只是用来发布上级关于防疫的一些通知或信息,但不料它成了密切邻居关系的桥梁。封控几天,有些事先准备不足的邻居发出“大米没了”、“油盐断了”的求援信息,热心人立即施以援手,并称“有困难尽管说”。还有的邻居发起了团购活动。因此,加上政府赠送的大礼包,我们小区自封控以来,人人都觉得“心中不慌”。3月中旬以来,我们小区人员共做了了5次核酸检测,6次抗原检测。3月份的两次核酸检测是在小区外做的,一次要排很长时间的队,41日第一次在小区内做核酸检测,由于缺乏经验,大家蜂拥而来。此后“防疫群”发挥了作用,给每幢楼依次规定了检测时间,同时志愿者现场维护次序(志愿者有的是年过七旬的老太),大大压缩了时间。邻里关系趋于紧密,大家甚至了解了相互的工作单位和具体职务。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我从其他朋友处了解到他们那里也是如此。但疫情过后,是否会一切照旧,邻居之间重新变回“陌生人”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协会副主席(也是一位“新上海人”)王丽萍曾提交过《加快培育塑造新型邻里关系》的提案,认为建立新型邻里关系不仅有利于强化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能进一步优化社会风气和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因此,我希望因疫情而变得密切的邻里关系能够成为“新常态”。

      2022412于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