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玉麟亦
王玉麟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8,564
  • 关注人气:7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惜没拍沪语版

(2022-03-22 05:01:22)
分类: 谈点文化

滕肖澜是当今中国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她在2019年的《收获。长篇小说专号。冬卷》上发表了新作《心居》,我阅读后,觉得这部作品很棒,“是一部传神地描摹当下上海各阶层人们生存状态的佳作”,曾发过博文予以推介。

两年过去了,《心居》已被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不久前并已在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同时开播。我喜欢在平板电脑上欣赏电视剧,目前还没有将《心居》下载完毕,所以尚未正式来看它,只从电视上浏览了一番。现在播出的这部电视剧是普通话版本,我不免觉得有点惋惜。

许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虽然全国需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方言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方言是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之一,每种方言都承载着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密码”,表现出一个地区独特的个性魅力。因此,普通话与方言应该并行不悖。

上海方言,或者称为上海闲话,是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吴语方言,是构成上海本土文化,或者说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但令人痛心的是,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外来人口的激增,上海小囡(甚至包括“80后”“90后”的年轻人)不讲或不大讲上海闲话,已经成为上海的一个社会问题,上海方言甚至成为“肯定濒危型语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制定的标准,父母能对子女讲该种语言,而子女不用该种语言回应,它就成了“肯定濒危型语言”)。

对此,上海有关部门采取了不少挽救措施。去年8月,上海电视台重播了拍摄于1997年,经过修复的沪语电视连续剧《夺子战争》。上海的主流媒体并撰文希望再次拍摄沪语版的影视作品。上海除了电视剧《夺子战争》外,还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拍摄过沪语故事片《股疯》和电视连续剧《孽债》等作品,都产生过很轰动的效应。现在已进入了互联网特别是自媒体的时代,影视作品的影响力较之以往,是有所下降的,但好的作品(包括用方言作品)仍然是可以赢得观众的。上海去年年底拍摄了一部沪语影片《爱情神话》,不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心居》是一部“很上海”的作品,滕肖澜在小说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对话也用了许多上海方言,不过采用的是沪语加注释的方法,譬如落乔(做事不上路,很难弄),歇搁(停下),饭泡粥(话痨),横竖横拆牛棚(不管不顾),脱头落襻(丢三落四)等等。《心居》搬上电视屏幕后,如果全程用上海闲话来演绎将可更出色地表现出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韵味,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广上海方言。《心居》没能拍成沪语版,真的有点可惜。

但愿上海今后能贡献出比《孽债》《爱情神话》等更优异的影视作品。

      2022322于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