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iddle/4787ac67n8d65476fab66&690
(北斗七星图 来自网络)
夜空的探索
----《千字文》解读之一百五十五
文/西楼雪
远古的先民们不但追逐太阳,对静谧而又迷人的夜空也充满着探索的激情。
传说,后羿射日后,受到了百姓的尊敬与爱戴,美丽善良的嫦娥姑娘爱上了他并嫁给他为妻,夫妻非常恩爱。后来有不少人羡慕后羿的射艺,拜他为师,心术不正的逢(páng)蒙也混于其中。后羿曾到昆仑山遇到王母娘娘,获得了一包不死仙药,服下即可成仙升天,因后羿不愿离开恩爱的妻子,就把药给嫦娥珍藏,留待以后再获仙药,双双成仙。此事却被逢蒙知道了。一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逢蒙带剑闯进后羿内宅,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拿出仙药,吞进肚子里,身子立即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因嫦娥牵挂丈夫,便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为月宫仙子。
这就是妇孺皆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大家普遍认为,这则神话故事表达了远古先民们的对夜空、对月亮的美好而大胆的想象,体现了浪漫与激情。笔者还认为,“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前后相继,正是远古先民们寻找自然规律的一个完整过程。如果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人类对太阳的运行规律的一次深刻的探究,那么,“嫦娥奔月”的神话则是人类对夜空、对月亮的一次美好而大胆的探索。
“月”,象形字,甲骨文“月”字的形状像半月;《说文》中说,“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月的本义就是指月亮。先民们每至夜空,就抬头望天,离他们最近最近最亮的天体就是这颗月亮。他们首先发现了月相(月亮的盈亏)的规律。月相是地球上人们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的称呼,因为地球与月亮都在不停地旋转,所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直射的部分的形状是大不相同的,时而如弓,时而如船,时而如盘。
先民们发现,月相的变化是周期性的,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一周期,约为29.5天。古人把太阳与月亮同时出没(地面上无法看到月亮)的那一天叫“朔”(也称为“晦”),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把能看到月亮的一半(农历初七初八)称为“上弦”;把能看到月亮的全部(农历十五、十六),称为“望”(满月),这时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西落时月球正东升,太阳东升时月球正西落;然后,满月慢慢亏去,到只有一半出现在东半天空时(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古人称为“下弦”;古人还把农历初三到初七八时的月亮称为“新月”,把农历二十三到完全看不到时的月亮称为“残月”。这就是一个“朔望月”的过程。所以“月”有了另外的含义——时间单位,一月等于二十九天或三十天。
先民们还发现,月相的变化与地球上的多种现象有关联。《尚书》中说,“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淮南子》中说,“月虚而鱼脑减”;《海潮图序》中说,“潮之涨落,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之往从之”;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古人们发现月相的变化周期与女性的月经周期基本是一致的(正常女人的月经期为二十九天左右),或许月相的变化对女子的经期有着重大的影响,于是月也成了女性的代言人。“嫦娥奔月”的故事或许正是基于这一个理由而诞生的。
先民们对月亮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他们用最虔诚的眼睛注视着月亮上的一切。唐《酉阳杂俎》中讲了一个故事。相传汉朝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却不专心于学,天帝震怒,把他拘在月宫,令他在月宫砍伐桂树,并说,“你如能砍倒桂树,就可获得仙术”。月亮上的这棵桂树高五百余丈,粗几十人合围。吴刚便开始伐树,但他每砍一斧,斧子一起树的创伤马上就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终究未能实现。这是流传甚广的一则神话故事《吴刚伐桂》。这则故事的版本很多,但“伐桂”这一情节始终未变。
桂树本是地球上的一种树,树枝繁茂,八月时桂花开放,花色或金黄或银白,芬芳浓郁,深受人们的喜欢。古人们在月色皎洁的时候,常能从月亮中发现一些阴影,于是就幻想成桂花树,当然这棵桂花树肯定是极其高大而神奇的。又因月殿中已有嫦娥仙子,善良的人们害怕仙子寂寞,于是塑造出一个力量强大的男子来陪伴着她,保护着她,但因道德的需要(淳朴的人们认为,嫦娥仙子是圣洁的女神,容不得后羿以外的任何感情的),于是吴刚就有了被伐砍树以赎罪的故事。自然,这树是砍不倒的,因为月亮上的阴影是永远也不可能消除的。吴刚也以永远砍伐不停的故事,成为一个背负沉重的包袱而又向着目标永不停步的英雄形象。忍辱负重,正是古代中国人最伟大的性格。
深邃的夜空中不仅有明亮的月亮,还有无数的闪烁着的星星,古代的先民们也没有忘记它们。先民们从抬头仰望星空那一刻起,就已在观察着这些遥远的星球。
《尚书·尧典》中说,尧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到四方去“历象日月星辰”,就不仅是观测太阳、月亮的运行,而且要观察星辰的运行状况,以便“敬授民时”。在古代,星辰主要指北斗、三垣、五纬、二十八宿。
古人以天空的北斗星为中心,在它的周围划分出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有若干星论坛;然后以前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去,称为四象:依其形状取名为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各领七个星宿,故名为二十八宿。五星是指五大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又称五纬,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其中,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日出前出现在东方,叫启明;日没后出现在西方,叫长庚;木星,又称岁星,古人观测到,岁星十二年一个循环,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所以用此方法以纪年;水星,别名辰星;火星,又名荧惑,因其时隐时现,出入无常故名;土,又名镇(填)星、地侯,土星约二十八年行一周天,与二十八宿相应,每年行经一宿。
北斗星,是北方星空中的七颗星,按顺序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古人把这七星用线连起来,并想象为古代的斗的形状,古名北斗,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成四边形,组成半身,称为魁;玉衡、开阳和摇光三星形成斗柄,称为杓(biāo);天枢、天璇连成直线并延长约五倍距离就有一颗星,那是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古人在仔细观测研究了北斗七星后发现,在初昏时,半柄所指的方向可以确定季节:斗柄向东为暖春,斗柄向南是炎夏,半柄向西为凉秋,斗柄向北为寒冬。
正因为远古先民们对日、月、五纬(合为七政或七曜)及北斗等星进行了翔实的观测与精确的计算,在夏朝时就编制了最早的小正历法,又名殷历,阴历,并以前来指导农业生产。历史是先民们对日月星辰观察与探究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也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然而,对夜空的探索的脚步是不行停止的,所有关于日月星辰的神话传说,像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等,都是古人们对天空的探索的产物;所有关于月亮的诗歌,都是对月亮的最美好的祝福。二零零七年十月二十四日,中国通过“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将踏上月球,开创天空探索的新纪元。
周兴嗣在《千字文》中说,“璇玑悬斡,晦魄环照”。璇,指北斗星中的第二颗星天璇;玑指第三颗星天玑,“璇玑”指北斗七星;悬,指悬挂,悬吊;斡(wò),指旋转、斡旋。“璇玑悬斡”意思是,高悬天空的北斗星不断地转动着斗柄。晦,指阴历的最后一天(完全看不到月亮);魄,阴历每月初始见的月光,常指初三的新月。环,指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照,指照耀。“晦魄环照”,意思是月亮在空中周而复始地运行,把明亮的月光洒遍人间。
附《千字文》原文:
“璇玑悬斡,晦魄环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