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iddle/4787ac67n8d2a392ebbe9&690
太阳的追逐
----《千字文》解读之一百五十四
文/西楼雪
太阳是什么?它是茫茫太空中的一只中等的恒星,在宇宙中快速地飞行;它的身边围绕着九颗行星,也在飞速地运行。它是一只巨大的炽热的火球,亿万年来向着太空向着地球释放着无尽的光和热。
太阳是什么?它是地球上一切财富的源头。无论是地上的生物,还是地下的宝藏,无论是有生命的活体,还是无生命的物质,都是它无私地照耀的结果。
太阳是什么?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主宰。它让植物蓬勃生长,结出硕果;它让动物健康活泼,跳跃奔走;它让人类日渐繁盛,遍布了五大洲。
太阳是什么?它是象征永恒,它诠释伟大,它是希望的源泉,它是光明的使者;它能融化冰雪,它能祛除浓雾,它能驱走阴暗,它能消灭腐朽。
太阳是什么?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晨,在东方灿烂的云霞边,太阳缓缓地升起,大地走出黑暗,万物悠然醒来,田野里,小路上,“往来种作”的人们三三两两。傍晚,太阳收敛了最后一抹余辉,依依不舍地落下了山谷,暮鸦投林,倦鸟知归,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收拾一身的疲惫,扛起一生的责任,回到了巷陌。
太阳是什么?它是时间的原点,它的一个起落,人类的一个作息,被称为一日;日的诞生,使时间有了着落,年月日时分秒有了依靠;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一日有二十四小时,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有六十秒。
太阳啊,无论用多美丽的词语来赞美都不算多,无论用多虔诚的仪式来礼在拜都不为过,太阳是人类所有历史的见证,是人类一切功过的评判,是人类惟一的依靠。
远古的中国先民,对太阳的感情是复杂的,有崇敬也有畏惧,有爱也有恨,他们不懈地追逐太阳的脚步,探求太阳的奥秘,追求永恒的真理。
《山海经》云:“夸父(kuā
fù)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意思是,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去喝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仍不足以解渴,便想去北方的大泽喝水;还没赶到大泽,就在半途因口渴而死。死后,他丢弃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是著名的夸父逐日的故事,在《列子·汤问》及《淮南子》中均有记载。
对于这则神话故事,有几种不同的见解认识。杨公骥先生认为,“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有人说,夸父逐日就如同普罗米修斯盗火,夸父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也是“盗火英雄”。还有说,夸父逐日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勇于与大自然竞争、敢于征服自然的伟大精神。还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夸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远古时期的一个部落,为了获得生存资源进行了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他们选择了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然而因为地理状况的认识不足,这次迁徙悲壮地失败了。(百度百科《夸父逐日》)
这些见解都是有道理的,笔者也曾追问,远古的先民为什么要创造一个“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呢?先民们应该知道,太阳是永远也不可能被人追逐到的;然而太阳又是万物之父(万物之母当然是大地了),是所有生命的源头,按着自己的节律由东向西循环不息。因此笔者大胆推测,先民们创造“夸父逐日”的故事,就是在演示先民们探寻永恒不变的真理的过程,在演示寻觅太阳的升落的规律的过程,而先民们寻求的这个真理与规律就是“时间”。
再看《山海经》中的一段话,“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这是最初的“羿射日”的故事,后《淮南子》中演变为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大意是,尧时,天上出了十个太阳,烤坏了庄稼,杀死了草木,老百姓没有食物,而且各种凶残的野兽到处肆虐,为害百姓。尧就派了大羿四处擒杀,消灭了野兽,又射伤了天上的十个太阳。百姓非常高兴,尊尧为天子。到夏朝时,有穷国的国君也名羿,史称后羿,也有很高强的射箭的本领,传说中便把这个故事安排到了后羿的身上,并把结果改为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留下了一个太阳在空中为人民服务。这则神话故事亦改名为“后羿射日”。
从这神话故事的演变过程可看出,故事情节基本没变,最大的本质的改变是由“射十日”而为“射九日”。如果说“射九日留一日”更有英雄神话的色彩;那么,“射十日”就更有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最初“十日并出”中的“十”是虚指,是多的意思,这里的“日”是指一天的时间,“十日并出”就是指夏天时,太阳连续很多天无情地炙烤着大地,烤焦了庄稼。而羿“射十日”应该是后羿寻找到了太阳的运行规律——时间,让农民们改变庄稼种植的时间周期,使庄稼获得了好收成。
《尚书尧典》中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大意是,(尧)命令羲和(羲仲、羲叔、和仲、和仲等四人),分别在四处观察太阳、月亮、行星等的运行状况,寻找规律,并教导百姓按种一定的时令种植庄稼。在这里,羲和有四人,都是尧的大臣。在《山海经》中说,“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里的羲和是神仙,是太阳的母亲。两相对照,可以发现,因为羲和掌握了太阳的运行规律,寻找到了时间的奥秘,于是被神话为太阳之母。
从以上三则故事与传说可知,远古的先民最关心的是太阳,对太阳不断地追逐的目的,就是获取时间的秘密,以便安排人们的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后来,历法的出现,就是最显著的成果。
有时候,一天也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概念,于是古人们又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并对应于天上的十二星辰,时间单位的缩短,有利于人们对时间的把握和对日常生活的安排。
最早用来确定时间的仪器是日晷,这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由铜制的“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太阳移动时,晷针的影子也在移动,如同钟表的指针,晷面如同钟表的表面,以影子的位置来显示时刻。当然,日晷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到了阴天及晚上,日晷就不起作用了。于是聪明的古代人又发明了刻漏。
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泄水型刻漏,水从底部侧面流泄,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又称为漏矢)随水面下降,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稍后出现,水从漏壶以固定的水量注入受水壶中,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矢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
有了日晷与漏壶,古人们对时间的把握更准确了。人们也懂得了时间的珍贵,珍惜时间也成了永恒的主题。
汉代《长歌行》中说,“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花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唐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文嘉《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从“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羲和生日”这些神话传说,到历法的出现,日晷与刻漏的使用,再到惜时的诗歌。这些都是古代先民们对太阳的追逐的结果,都是对时间规律的研究的结果。时到今日,对太阳的研究仍然是天文学上的最重要的课题,对太阳的追逐仍然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永恒的命题。
周兴嗣在《千字文》中说,“年矢每催,曦晖朗曜”。年,指时间;矢,指漏箭,漏矢;每,每时每刻;催,催促;曦,早晨的阳光;晖,太阳光;朗,明亮;曜(yào),明亮地照耀。这两句的意思是,漏刻中的漏矢在不停地催促着人们(珍惜时光),太阳从早到暮在天空明亮地照耀。
附《千字文》原文: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