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房阁子第二季(八)荷光花影/肆

标签:
荷花花房阁子花卉摄影图片新浪博客 |
分类: 晓明的摄影作品 |
荷花文化的历史渊源
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和生活,
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
“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
荷花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
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即苏州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的“玩花池”。
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通高118厘米,故宫博物院馆藏)
则从美术方面反映了荷花对时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件工艺珍品取材于真实的自然界,荷花花纹概括形象,龙和螭跃跃欲动。
可见,荷花被神化的龙、螭及仙鹤一样,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
秦汉之前,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混战局面。
在这个统一大帝国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医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
汉朝是中国农业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
也是对荷花的栽培发展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汉以前,中国的荷花品种均是单瓣型的红莲。
到了魏晋,出现了重瓣荷花。
西汉开始,中国的官私营商业迅速发展,
丰富了各地区的商品种类,对荷花的传播分布有着重要意义。
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产——莲藕均通过这些中心商市进入北方,
从根本上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使北方人民进一步认识荷花,
了解荷花,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艺。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
“春初掘藕根节,头着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
又有“种莲子法”:“八月九日取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头令皮薄,
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莲头平重磨去尖锐,
泥干掷于池中重头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时即出,
其不磨者,皮即坚厚,仓卒不能也。”
可见,当时南北两岸的中原地区荷花的栽培技术已是相当高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