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花瓷中的微量元素

(2010-04-30 08:52:56)
标签:

青花瓷

微量元素

杂谈

分类:

1978年《硅酸盐学》
收集了历代制作的青花瓷器的若干典型样品,并对它们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气孔率和烧成温度作了检测。
为了了解用于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的各钴矿的不同来源,并加以比较,尚测定了若干典型国产钴矿的化学组成。
从各化学分析的结果发现:

(1)国产钴矿含有高百分比的MnO和低百分比的钴。这种类型的钴矿是通常所谓的“钴土矿”。
(2)画在北宋浙江省发掘的青花瓷器上的青花色料的MnO/CoO比和Fe_2O_3/CoO比分别为10.25和0.61。
这些值与国产钴矿的值十分接近,看来用于该时期的青花色料是国产钴土矿。
 (3)元朝青花的MnO/CoO和Fe_2O_3/CoO比分别为0.01~0.06和 2.21~
青花是我国传统瓷器中珍贵的釉下彩,它是利用钴土矿作为着色颜料,绘画在白瓷上高温烧成后显色的。
白地兰花,颜色幽茜雅观,历来深受国内外的珍视和喜爱。
追溯它的发展,在我国烧造青花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有的文献记载,开始于宋,成熟于元,极盛于明、清。

 

1979年《地质科学》
江西省景德镇市高岭村是世界闻名的高岭土产地,高岭石矿物的定名即渊源于此。
搞清该区高岭土的成因和矿物组成,对我国粘土矿物学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1978年我们对高岭村地区的高岭土矿物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获得了一些新认识,报导出来供有关方面讨论。

 

1980《中国陶瓷》
我国高岭土资源丰富,成因类型多。
在各种类型高岭土中,风化型在我国南方诸省分布最广,高岭村的高岭土就是其中之一。
它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原浮梁县)东北约45公里处,
早在十一世纪初就成为世界闻名的高岭土产地,高岭石的定名即渊源于此。

 

1981年《地质科学》
 通过对我国南方许多风化型高岭土矿床研究查明,在表生条件下形成
高岭石-多水高岭石矿物的基本因素是决定于风化母岩的岩性和水介质的物化性质。
水介质的物化性质又明显地受到风化母岩的岩性类型和结构构造、
动力裂隙的发育程度、围岩的稳定性和透水性、气候、地形地貌和植被等因素的综合性制约。
我们把高岭石-多水高岭石视为具有相同结晶骨架和化学组份相似的一个演化系列

 

1989年《中国陶瓷》
本文通过明代永乐青花瓷器研究结果说明:

在该时期内青花色料有两类,
一类与元青花料相近,Fe_2O_3/CoO 比3.91,MnO/CoO 比0.03,青花黑色斑点处光的反射低于釉面;
另一类青花色料接近明宣德青花料,Fe_2O_3/CoO 比4.88,MnO/CoO 比0.46,
青花黑色斑点处光的反射高于釉面,呈现出树枝状晶体为磁铁矿晶体。
这二类晶体都不同于江西、云南省产的高锰钴土矿
明代青花瓷器以永乐、宣德时代所制评价最高,青花色泽浓艳,纹饰晕散,有水墨画效果。
在青花浓处则凝聚成黑色斑,有金属光泽,用手抚摸可辨凹陷不平之感,这是“永宣”青花瓷器的特征。
景德镇制元代青花瓷器也有如“宣德”型风格,青花晕散。

 

1993年《中国陶瓷》
传统景德镇瓷器自五代至清代先使用瓷石类原料制胎,后掺用高岭土;
制釉则采用釉石和釉灰配合。
关于历代瓷胎的配制以前已有许多作者议论和研究过,
周仁和李家治早在60年代提出了宋代以前制胎仅用瓷石一类原料的看法。
80年代初刘新园和白焜对于宋以前仅用瓷石制胎的说法亦无异议,
只对何时使用高岭土掺入瓷胎的看法在推测时间上稍有差异。
Wood于1978年曾提了宋代景德镇影青瓷胎是用高岭化的瓷石制作的,

并于1982年讨论了有关影青和高岭化。

 

2004年《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对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片上的瓷彩进行面扫描分析 ,
结果表明各元素分析线的峰面积有着不同的分布模式。
根据与颜色浓淡、瓷彩上黄斑的耦合关系可以将K ,Cr ,Mn ,Fe,Co ,Ni,Cu ,Zn ,Hg ,Rb ,Sr,Y和Zr等 13个元素分为 3组。
根据现有的出土瓷片 ,我国至少在唐代中期就已开始生产青花瓷
南宋末期到元初期 ,景德镇的窑工烧造青花瓷成功 ,至此以后 ,
元明清三代相继在景德镇开设了满足宫廷需求的官窑。
元代和明永乐、宣德时期 ,官窑青花瓷所用青花料为进口青料 ,称为“苏麻离青”。

 

2007年《中国科学》
以现代科技分析测试得出的元至明宣德以前(1271~1425年)

景德镇官窑青花所用钴料为高铁低锰型,
明宣德及以后(1426年以后)的官窑青花钴料为高锰低铁型的结论为依据,
与传统的考古学方法相结合,详细查找相关历史文献记载,
对元至明宣德以前景德镇官窑所用进口钴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逻辑分析考证,
去伪存真纠正了古籍在400余年的传承中,由于中文译音极为相近,
对两种产地和化学组分截然不同的进口钴料源:苏麻离青和苏渤泥青的混淆.
同时论证了这两种进口钴料最可能的产地和输入中国景德镇被使用的大致时间范围.
对景德镇古代青花钴料源的研究最早始于英国, 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考古实验室的学者在1956 年提出景德镇所用青花钴料14 世纪(元至明初)源于波斯, 15 世纪初中国才发现钴矿.
20 世纪70~90 年代, 日本学者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 景德镇最初(元代)所采用的青料源自西域的Smalt 玻璃料; 另一种认为, 中国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初期(元代), 所采用的钴料是由来自远东的花绀蓝与钴土矿配合而成.

中国科技界有学者认为, 元代景德镇青花钴料很可能源于中国西部的青海、甘肃一带的钴矿源.

对于明初景德镇青花钴料源的认识, 中国文物界有研究者根据肉眼观察, 发现明初青花发色的色调的不同, 从文物鉴定标型学的角度分析, 所谓洪武官窑(笔者认为很有可能为永乐早期官窑, 本文不作详细讨论)青花料可能源于国内, 永
宣(1403~1435 年)官窑钴料的使用分为三种:

第一种纯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 第二种纯用国产青料, 第三种为同器物 “苏料”与国产钴料同时用于不同的图案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偶遇一联事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