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客讨论室第8期]《价格理论及其应用》中的一个例子

(2010-03-27 07:29:08)
标签:

价格理论

财经

分类: 评论张五常

本博客管理员按:最近有一位在大学里使用张五常教授的老师赫舒拉发所编撰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来教书的朋友,问我怎么理解这书里第二章中的《应用:游牧觅食——何时整装出发》所举的那个例子。讨论的结果特发在下面,供对该书的这个例子感兴趣并有类似疑问的朋友参考。因为这里不能发图表,因此只把例子的文字部分贴出,不过其实提供的信息已经是足够的了。为方便读者在看不到图的情况下阅读,我把其中一些内容作了些调整。

 

赫书中的例子的文字部分:

应用:游牧觅食——何时整装出发

人类早期历史中,游牧觅食是一项主要的经济活动。人类的游牧民族和部落以渔猎或采摘蔬果的方式从周围环境获得食物。现代的一些活动逻辑上是类似于游牧觅食的。例如,沿街叫卖的商贩可以说是在寻觅顾客。

所有游牧觅食者都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如何分配时间去寻找食物与寻找其它有用资源。想象一下一个在沙漠中游荡的游牧民族,沙漠中一无所有,只是偶尔有几块小绿洲。任何一个绿洲中的食物都会逐渐消耗殆尽,因此这个游牧民族最终还是要继续前行。他们的经济问题只是什么时候再次上路?

假设所有绿洲都一样,而且彼此的距离相等。如果这个游牧民族每季有固定数量的时间用于游牧觅食,它要最大化所有绿洲的平均产量y/t,其中t是路上时间和在每块绿洲的停留时间之和。

当平均量达到最大时,边际量等于平均量。因此最优的停留时间具有以下特征:在某个绿洲上多留一天的边际产量等于所有绿洲的平均产量(停留时间和路上时间都包含在内)。其经济含义是:当整季里平均每天获得的食物数量已经达到最大值时,则如果某个绿洲的边际产量低于该游牧民族总体上能获得的平均产量,就不值得再在这个绿洲上呆下去。

 

这位朋友不明白的是:游牧民族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地从绿洲中获得最大总产量,那为什么不是求边际量为0(这时边际量是不等于平均量的),为什么这个例子的答案会变成是求平均量最大(这时边际量等于平均量)?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先不看我下面的解答,自己想一想如果面对这样的疑问,该如何回答。

 

 

 

 

 

 

 

 

 

 

 

------------------

我的解答如下:

 

我仔细看了一下那个例子,其实它要求的不是单个绿洲的产量y最大化(注意这里不能用书里所说的平均产量来描述这个值,因为书里是用t平均,不是用绿洲的数量平均;而这个y也不是你所以为的所有绿洲的总产量),而是所有绿洲的总产量最大化。这不是同一件事,因为在时间固定的约束之下,绿洲的数量也是有限、需要选择的变量,在一块绿洲上花太多时间使该块绿洲的产量达到最大化,可能会使能在固定时间之内到达的绿洲数量太少,导致所有绿洲的总产量是较少的。
 
我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重新描述一下这个例子,你就会比较容易理解。这里其实有如下几个值:绿洲的总产量Y与每块绿洲的产量y,总时间T和花在每块绿洲上的时间t,绿洲的数量n。因为例子里假设了绿洲都是一样的,因此有:Y=ny, T=nt,而且T是固定的常数。以上是反映约束条件的方程,最大化目标是Max Y,即Max ny。整理后就是Max (T/t)y,t和y都是变量,T是常数。根据极值原理,即是求此目标函数的全导数为0。因为T是常数,可以消去,即最大化的目标函数是Max y/t,就是求平均量最大化。

-------------------

一些朋友的评论回复引发了很好的讨论,也提到这里贴出来,供读者们参考:

chenwei9802010-03-27 09:09:46

我从这个例子想到了边际概念的一个含义。限制条件是绿洲而没有时间,行为就是每块绿洲总产量最大;把时间加进限制条件,就是每块绿洲在单位时间的边际产量最大;再把人和牲口的体力加进限制条件,就是人、牲口在单位时间的边际产量最大;抛开一瞬间的时间概念,考虑一般均衡,人对环境了解增加,牲口适应能力增强,边际产量会增加,开始了成本曲线中先向下弧的一段,知道其他因素约束,边际产量又下降,觅食的行为就又固定下来。

博主回复:2010-03-27 09:59:07

呵呵,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其实赫氏这本教材,如果你把它吃透了,那么你在经济学的“技术”方面就会很强很强。这“技术”不是指现在滥用数学于经济学的那种弄很复杂的数学,而是数学本身都很简单的,但一点都不容易,难是难在如何巧妙地用很简单的数学就把并不简单的经济现象解释得清楚玲珑。
张五常教授不用数学,那是他思维能力超强,无需数学协助推理。我们普通人呢,适当学点数学,但其实不用学得很难,要学得深的,其实是怎么用简单的数学就巧妙地表述了经济现象。在这一方面,赫氏的这本书提供了不少很好的示范。很多“应用”与“例子”,不要先急于看书里的解答,或根据脚注提供的文章出处看原文分析,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自己就把它解答出来。不用复杂的代数,但有时要用比较复杂的几何。——本博客管理员

~~~~~~~~~~~~~~~~~

新浪网友2010-03-27 23:57:31

不看博管解答,自己先想下:
    我觉得任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既要考虑边际成本,也要考虑边际收入。说牧民追求产量最大化是忽视了成本,牧民的机会成本就是游牧觅食的平均量,当边际收入减少到不足平均量时,迁移到其他绿洲就是最好的选择。

博主回复:2010-03-28 09:19:58

你的想法在方向大致上是对的,但机会成本是什么想错了。机会成本是什么要看约束条件,这里的约束条件是时间固定,因此花在每个绿洲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成了机会成本的来源。如果你像第一个回复的朋友那样发散开去想,也可以考虑如果是绿洲数量有限,那就成了绿洲是机会成本的来源。
从这里你能联想到跟《经济解释》有关之处吗?对了,就是《经济解释》卷二中谈“利息理论”的地方!那里不是有一处谈种树的人应该在什么时候砍树吗?里面一口气谈了不同条件之下的好几个答案,其实这些答案全是有规律在内的,也就是某种资源(要素)是无限的话,该要素的租值为零;某种要素的使用是有费用(成本)的话,计算最优的砍树时间时就要使回报率能弥补使用这种要素的租值。那跟这里的分析其实在逻辑上是相通的!——本博客管理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