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张五常学问 |
分类: 五常问答室 |
fans 问:
凡事从温馨的角度想,写文章少点“斧凿的痕迹”,这些是教授说过的话。同意,但很难做到。请问教授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fans:
斧凿痕迹明显的文章,不是出于没有读过书的人之手,而是读得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我戏称之为小学问也。无恃有恐,磨斧去也。不久前为《学问无界说》这本文章结集写了个《前言》,附录给你参考,如下:
做学问,要先知大概然后学细节,掌握了细节再求大概。这样翻来覆去,不断追求,过了几年学问范围开始扩大,牵涉到的学问分门别类。继续下去,时远时近地观摩,到了某一点学者会感受到不同的学问有共通之处,差不多,不同学系的哲理不容易分开来了。因人而异,这种感受我大概认真求学八年开始体会到。
从细节看,人类的思维无穷无尽,博大湛深。从大概看,人类的智慧就是那么多,可以让一个人掌握整体。这是我说的大学问,有大气的。有两类。其一是分析性的,讲逻辑,称科学。其二是感情性的,论表达,叫艺术。再进,科学与艺术可以混合起来,随意挥洒,没有斧凿痕迹,科学与艺术变为一体。我大约六十岁达到这个境界。
今天七十一,从心所欲,掷叶飞花,对分门别类的学问早就失却了兴趣。去年建议打开秦陵,引起的争议热闹过瘾,但品尝一下,什么专家不专家吵闹连小学问的层面也看不到。炎黄子孙在学问上还要争取的,岂止八千里路云和月?
本博客管理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