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0.11.09)从浅观察看深问题

(2000-11-09 22:25:35)
分类: 五常谈学术

重要的经济问题,往往可从微不足道的观察中找到答案。这种答案不精确,但很可靠。「不精确」的意思,是指没有严谨的统计数字;「很可靠」是指不容易错,而答案有水平。跟今天后起的经济学者不同,我这一辈的喜欢用浅观察来先找答案的大概,再用其它日常观察加以引证,然后再考虑要不要多走几步。

几个月前我和太太到扬州一行,与来自瑞典的一位经济学者及其太太相聚,四人在那里畅游了三天。那是扬州八怪的地方,有好些故事可对他们说,而瘦西湖等名胜也是值得一游的。令我感慨的是朱自清的故居。好不容易才找到,是陈旧的房子,一个老人在那里看守,一些旧相片,几本书。老人说,几天才见到访客——朱前辈是逐渐被遗忘了。

少年时我爱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背影》等我今天还背得出来。从朱的故居中的介绍文字可见,当年他很「前进」,有赤子之心,但与其它热血才子一样,潦倒穷途而早逝。

在扬州第二天的黄昏,我们在闹街上走,小贩多如天上星。瑞典朋友见到街上废物颇多,问:「为什么这个重要的古城不清扫多一点的?」我答道:「是应该多加清扫的,但地上的废物,证明着经济大有改进!」我于是指着地上的几个胶袋,说:「文革期间,或共产当道,这些还可再用的胶袋不可能弃诸街头,就是有人不小心遗弃了,不到几分钟就会有其它人拾起来。」扬州街上其它的废物也同样地有说服力:还没有吃完的食品,可以再读的报章,破旧的衣裳……

可以这样说吧。你要知道一个城市比另一个城市的生活水平的高下,把两市街上的废物箱中的弃物拿出来比较一下,所得的结论是可靠的。

记得一九六一年,在加大作本科生时选修了一科经济发展学。教授是有名的CharlesWolfe, Jr.,谈到国民收入增长的数据及统计上的困难,就说上好几课。

我见学问搞得那样复杂,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看政府每天清洁城市时所收的废物增长率?这不是简单而又可靠吗?」教授无言以对。

最近香港的经济有一个热门话题:贫富悬殊愈来愈严重,有两极分化的象。据说经济正在全面复苏,但贫富却两极分化。全面复苏是「据说」,不是我说的;另一方面,只要到环头环尾走走,两极分化容易相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个深问题,我见跑出来解释的年青经济学者都答得深,有些深不可测,就试行从浅观察找答案。

想了几分钟,坐上出租车问的士佬:「阿叔,近两三年来你们所收的小帐是增加还是减少了?」答曰:「惨!惨!惨!」只三个同样的字,我就找到了答案的大概。且听在下道来。

我认为香港的贫富两极分化,有两个基本因素。第一个不是我发明的,那就是回归后的香港政治化加速了。政治化对富有的人有利,或起码能给他们多点保障。这是世界历史的经验,非我之见也。

第二个因素是与的士佬的小帐有关的了。这就是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出现了我不大明白的问题,导致香港的实质利率比美国的高得多。香港有通缩,实质利率高达年息十多厘。这样的高息对富人为害不大,而对有钱借出去的却是有利了。但对中层人士来说,高的实质利率会使他们削减消费,尤其是那些买错楼而成为负资产的,其消费削减的幅度更大。

我求教于的士佬的原因,是富有的人很少坐的士——他们有私家车与司机。穷的人也不坐——因为坐不起。坐的士的大都是中层人士。我问小帐,因为那是削减消费在边际上首当其冲的。低层穷人所吃的饭,是从中层得来的「嗟来之食」,或可说是从中层的慷慨消费而得的。

看看今天香港的饮食业,就知道那所谓全面复苏是夸夸其谈了。低层的人没有钱到酒楼吃饭,去那里洗碗、传菜是可以的。但中层的因为实质利率奇高而减少酒楼的光顾,穷的变得洗碗工作也不容易找到了。

君不见,环头环尾的商铺,租值下降的百分比,远比太古广场或置地广场的为大。前者,有些地方是下降至近于零的。无他,中层大幅削减消费而已。在商店购买一套衣服可以穿一年也可以穿十年。购买新衣的时间长短与实质利率的高低是正数联系的。

对读经济的学生说几句吧。经济学是一门验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这种科学是要有实验室的工作训练的。你们在中学读物理、化学,要上实验室的课。在科学的本质上,经济与物理、化学没有什么不同。但为什么你们选修经济,从来不用上实验室的课?你们应该知道,书本上的统计数字不可能代替实验室的教育。

经济学的实验室只有一个,那就是真实的世界。你们天生下来就生活在这实验室里。问题是你们不知道自己活在其中,所以除了上课温习,行行企企,没有细心地观察世界或市场上的事。这样,你怎样苦学也不会成为一个有斤两的经济学者。

你可能见到一些前辈同学,到外地的名校拿得个经济学博士,作了什么教授的,写出来的文章数学与统计的方程式多得怕人。然而,论及解释世事,一般来说,这些文章的内容大概是零。

想当年,高斯读到我那篇后来成为名作的《蜜蜂的神话》,见到内里有一个几何图表,就说那是整篇文章的唯一缺点。过了些日子我才意识到,高斯是说文章既然内容充分,用几何引证是多此一举。

多到市场走走吧。微不足道的观察,往往有深入的含意。你会学得很多的。回港任职的头几年,年宵之夜我带学生到街头卖桔,是带他们到实验室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