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东是东,西是西,双方是永远不会结合的。」此乃英国文豪Rudyard Kipling(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在一个世纪前所说的名句,后来引起不少非议。我个人认为说得过于夸张,但不无道理。
是的,中西双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别,要融合起来,或二者兼于一身,是不容易的。鬼佬学我们的国画、书法是有的,但不客气地说是不知所谓。我们学西洋画较有看头,且人多势众,但算是有成就的就不多了。就是在学术上,中国人能在美国或西方有一席之位的也不多见。事实上,好些大名鼎鼎的西方华人学者,其「大名」通常只大于华人之耳,老外之耳就要打一个大折扣。
我非常佩服贝聿铭。这位生于中国而在国际上赚钱的建筑设计师,曾经有十多年在美国被公认为第一高手。贝氏的设计是西方的现代艺术。据我所知,像他那样生于中而称霸于西的,历史上只有一个。
电影是西方发明的,其无与伦比的主要传统,是美国的好莱坞。当然,作学生时,像今天的一些青年一样,我崇尚法国、意大利,尤其是日本的电影。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是东方的一个大突破。好莱坞的劣作多如天上星,而法、意、日的低成本之作往往大有可观,我们当年就把好莱坞低贬了。
于今回顾,我年轻时的观点是不对的。艺术的高或低,好或坏,是不应该以低成本而加分。比方说,我的摄影或书法低劣,以照相机或毛笔不够好为借口,有谁会同情我?又有谁会见我有一幅绝佳的书法作品而说:「好是很好,但这只因为他有好的毛笔。」
不论成本——不应该论——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举世无匹。几个月前美国选出本世纪的一百部最佳电影(当然有偏见),全部是好莱坞的。
香港的电影及影星要打进美国市场,屈指一算,已有四分之一个世纪了。李小龙的功夫使美国佬目瞪口呆,且历久不衰;成龙近几年在老外之邦大行其道;吴宇森的打打杀杀,看来过瘾,在美国也大有市场。然而,上述这些我从来没有在鬼佬的刊物上看到演技的评述。香港片是以动作知名的。娱乐与艺术是两回事。
不要低估我们的本领。谈演技,十多年来香港及中国出现过好几个杰出的演员。《霸王别姬》中的张国荣演得很有水平,但老外认为是外国影片,不是好莱坞的主流;《末代皇帝》中的尊龙也有水平,但演出的分量不重,而该影片的重点是刻划一个大时代,末代皇帝只是这时代中的一个角色。
周润发最近演出的《安娜与国王》是以他(国王)和一个英国女教师为中心人物,演技略逊就会被观众骂个不休。这部电影是好莱坞的旧传统,没有什么眩人耳目的先进科技。影片是一个大制作,基于一个家传户晓的名故事。更重要的是,女主角竟然是Jodie Foster,一个曾经两获最佳女主角金像奖的超级明星。
国王与女教师的故事,要纯以演技取胜。除了去年有一套劣质的卡通片外,之前拍过两套获奖无数的经典之作。其一是一九四六年Rex Harrison与Irene Dunne的合作,其二是一九五六年Yul Brynner与Deborah Kerr的精品。这四位都是当时的超级巨星。
一九四六年的获几项金像奖(是哪几项记不起了);一九五六年所获的奖,包括最佳电影和最佳男主角。有这样的两部名片在前,再重拍可说是胆大包天。
我认为周润发与Jodie Foster都有水平演出,而周氏的演出更令我喜出望外。看《安娜与国王》时我在美国度圣诞,因而读了不少那里的影评。一般的评论,是此片与四六年及五六年的相比略逊,也有认为可以平排的。男女主角都一致地有好评,但更一致的是周润发比Foster还要演得好。周氏以此片而登大雅之堂,是没有疑问的吧。
有评论者批评周润发的英语发音,是低级的评论了。英语不带东方口音,演一个东方国王岂不是不伦不类?我要批评的倒是Foster的发音。作为一个一八六二年的英国女教师,怎可以是美国口音的?
选周润发扮演一个懂得谈情的国王实在恰当。我们可以说周氏时来运到,也可以说美国佬够眼光。周氏长得够高大,而经过那么多年在银幕上打打杀杀,不打不杀时站起来有王者之风。另一方面,可能是天生使然吧,他谈起情来却又柔情似水。
我历来认为中国(包括香港)的电影演员演得过于舞台化,表情及动作都过于夸张,很有点做作。好莱坞的传统,是电影与舞台很不一样。以电影而论,最佳的演技是不像在演戏的。在《安娜与国王》一片中,周润发庶乎近焉。
我也认为周氏应该放弃他以前的戏路,在好莱坞找些适合自己而又重视演技的剧本下注。他既然登了大雅之堂,何愁没有片商打他的主意?要是赚钱少一点,就少一点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