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9.09.24)香江第一笔

(1999-09-24 19:35:12)
分类: 五常谈艺术

在飞美的机上,看到一位乘客手上的报章有一广告的大字标题写道:「香江第一健笔独领风骚」。我对自己说:我可没有发这广告,难道是阿康发了神经?忍不住向该乘客借报一读,原来文中的主角是林行止。心想:那也说得是,山木兄真的是香江第一笔!

要是一年只写一篇二千字的论文,我有资格参加世界大赛。一个月写一篇,我对自己满有信心。一星期一篇,我勉强可以应付。但一天写一篇,每星期写五篇,不停地写二十多年,而每篇有点分量,有点看头,我怎样也比不上林行止。山木非凡人也!

朋友,你试过在刊物上写专栏吗?定期交稿,不交不可的写法,其苦处不足为外人道。每天写一篇简短的专栏,闲话家常,说些感受或说一下自己的价值观,不难办到。就是每天写几篇也不太难。写专栏的人总要有一点才情,最差的也算是半个才子。既为准才子,眼之所见,心之所向,情之所至,总有些话可说。这好比写日记,任何人——不论才子——都可以写出来。

林行止写的是论文,那是另一回事了。那是很了不起的另一回事。试想,我每星期写一篇半论文、半散文,写了十个星期,就觉得选题材极之困难,大有江郎才尽之感。阿康一星期写两篇,其本领比我高一倍。回想八三年末我开始在《信报》写《论衡》时,每星期写两篇,勉强可以应付。但那时是介绍产权经济学,又逢九七问题,可取的题材数之不尽。后来改写中国的经济改革,一日千里而又千变万化的,题材俯拾即是,但还是要每星期减至一篇。

每星期能选出五个论文题材的作者,其观察与触角必定很超凡,而林行止所选的题目,差不多每天都很起眼。所以我认为,选题材的触角性能,在今天的中文作家中山木不仅独步香江,甚至可以说独步天下。

山木的第二项特出的本领,可不是他专有的——我也能够。这就是他每篇文章只咬紧一点来写。这是很重要的为论文之道。今天,数之不尽的经济学博士级的后起之秀,就是不明白这一点。他们的论文东拉西扯,说来说去也不能使读者知道文中的重点何在。好几次我对这些后辈说:「论点不要多,但要明确,你们应向林行止学习一下。」可惜的是,他们听后如水过鸭背,半点反应也没有。

记得一九六八年在芝加哥,高斯作《法律经济学报》的主编时对我说:「有些寄来的文章写得实在差,但其中有一点不能漠视,这样的文章是不容易推却的。」是的,写论文有一「点」就足够。东拉西扯,点数再多也是废物。

一「点」可以两三句写完,但也可以翻来覆去地写三几千字。林行止的文章,要长则长,要短可短,摆明是运用这技巧的老手了。杨怀康也深明其中道理。

山木兄最后一项的为文本领,就是不怕错!不怕错的人写论文,其观点是特别明确的。怕错的作者,凡事要留自己一点余地的,其论点就不容易明确。模棱两可的文字,山木是不会写的。不可能错的论点是不可能写得明确的。

一般来说,对的观点比错的好;但对得平凡,倒不如错得有启发性。事实上,从历史看,昔日经天纬地之说,今天大部分都是错了的。山木不怕错,下笔时就有大将之风。另一方面,他错的地方,永远都不是错得离谱,且往往很有新意。

有时我想,要是山木当年有我的际遇,攻读经济,那么他今天在世界经济学术上有一席之位,绝对没有问题。

四十多年来,香港报章的主笔评论中出现过两个人物。一个是查良镛,另一个是林行止。这差不多是众所公认的。好些朋友要我把这两位高手比较一下。

我以为以汉语论文的文字而言,没有人比得上老查。论学问,老查的史学非常了得。这二者的合并使他的政评写得十分好。以史论政,查良镛独当一面是没有疑问的。

林行止的题材比较广泛,因为他既谈政治,又论经济。他的引证功夫很少走历史的路;他喜欢用不同地区或不同理论来辩证。比起老查,山木来得比较博,题材比较奇异,而创意也比较多。

查、林两位下笔的相同之处,就是大家都咬紧一点来写,而大家的观点都是那样明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