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莫扎特(1756-1791)逝世二百年了。他的音乐历久犹新,且愈来愈受世人重视,所以在二百周年的今天,举世都隆重地纪念他。无论音乐学院、电视台、电台、刊物、唱片出版商,都热闹地忙碌起来了。虽然一些机构为了赚钱,但他们的认真与尊敬的态度,着实令人感动。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以个人之见排列历史上十个艺术天才,莫扎特位居于首。这个武断,似乎没有谁反对。莫氏的天才惊世骇俗,屡见经传,不用我多说了。但天才归天才,成就归成就,莫扎特的音乐成就又如何?我的观点是:无与伦比!自古天才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莫扎特只活到三十五岁。然而,其作品之多,之广,之精,令人深感佩服。
有人说莫扎特是个很骄傲的人(正如我们的李白也是很骄傲的)。这评语其实大错特错。以莫扎特的才华而论,相比之下,他再骄傲也比一般凡夫俗子谦虚得多了!我认为过于自满而骄傲的人是不会有大成的;有大成的人,不管听来如何骄傲,其内心必定是谦虚得很。漠视某一个人的成就而批评他是骄傲的人,自己才真的是骄傲了。严格地说,自己一事无成的人,批评比自己较有成就的,说笑罢了。
艺术的喜爱往往是主观的事。在音乐上,我对莫扎特有偏爱,觉得他比其它名家的作品可爱得多了。在家中收藏的唱片,一分为二:我把莫扎特的特别安置,自成一组,而把其它古典名家们则合而为一。我对莫氏的音乐这样「情有独锺」,有三个原因。
其一,虽然莫扎特是个多产的作曲家,我从来没有听过他有哪首作品不是佳作。伟大之如贝多芬,劣作颇多。我认为在欧洲的古典音乐历史上,没有劣作的作家只有莫扎特及巴哈二人而已。
其二,在众多的古典音乐的作曲名家中,我认为只有莫扎特一人所作的是纯音乐,听来不用费神,所以听时心神舒畅。例如,贝多芬虽然伟大,但写什么田园,谈什么命运,论什么英雄,对我这个只为听音乐而听音乐的人来说,实在听得过于辛苦了。那几个节拍是说什么?是代表什么?这样一想,脑子对音乐本身的真、善、美就再管不着了。
又例如:我从不否认巴哈的作品达到了音乐技术的至高境界。但要真正欣赏巴哈,听者总要对作曲的演变与和音有一点认识。是的,听巴哈要有点研究!我佩服那些懂得欣赏巴哈的人,但对我这个凡夫俗子来说,要研究才能听得懂实在是太苛求了。
莫扎特的音乐的奇妙处,是听者根本不用懂。他的歌剧的故事是说什么,我完全不知所云,但却能击节而和之。
其三,莫扎特的音乐不仅优美,而且很永,越听越耐人寻味。听得久了,其音律何只绕梁三日?是的,不渲不染的纯艺术,能触动一个凡夫俗子的心弦,是艺术的真谛,而莫扎特似乎天生下来就有这样的本领。
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念书时,我认识好几位艺术高手,在闲谈中莫扎特的名字总是提及的。一位美术历史教授和我是深交,谈到音乐,他说:「不要问我为什么,我最喜欢莫扎特的音乐。」我问一位桃李满门的音乐教授:「弹奏钢琴,最困难的是李斯特还是巴哈的作品?」他回答说:「都不是的。最困难的是莫扎特,因为他的作品是纯音乐,对音乐没有深入的体会,技巧再高也弹不好。」我跟一位大名鼎鼎的钢琴老师煮酒论英雄。当时钢琴家Van Cliburn的声望如日中天,我问:「你认为Van Cliburn怎样?」他答道:「我怎可以知道呀?他从来没有演奏过莫扎特!」
艺术的表达,往往有内容。但在艺术的至高之处,是要触及凡夫俗子内心的和弦。要达到这一点是不一定需要内容的。凡夫俗子不需要知道贝多芬是在说什么,不需要了解肖邦的爱国之心,不需要研究巴哈的和音演变,也不需要跟着李斯特的狂想……
凡夫俗子的内心深处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人类天生下来的一点温馨之感,而这种感受只有像莫扎特的那样的天才方能不渲不染地触及的。
凡夫俗子没有能力欣赏的艺术,亦非我所欲也。
英国的一位逻辑大师说:「莫扎特是上帝之子!」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我们没有见过一位像莫扎特那样超凡的艺术天才。我想,那位逻辑大师的逻辑应该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