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拙作《六十卖字一幅》刊登了一幅自己的书法,读者哗然。它引起比较热闹的反响,并非因为我的书法有什么了不起,而是文中数次提到书法老师周慧珺时,所用的代名词是一个女性的「她」字。读者显然认为,「白发空垂三千丈」的张教授,拜一个女人为师,大有新意,不免要问:周慧珺何许人也?
一些朋友要我立刻替他们介绍,也要拜周慧珺为师。但当我说周老师是上海人,身居上海,他们不免感到失望。
其实,在香港研习书法的人,大都听过周慧珺这个名字。周老师是位五十七岁、身体有缺陷而行动不便的女士,以书法知名天下。她九年前出版的一本行书字帖,在国内畅销数十万本。我拜她为师,可不是因为她的大名,而是我研读古人谈论书法用笔之道,往往感到不清不楚,但看周老师下笔书写,依稀觉得,她用笔的方法可能就真的是古人所说的那一套。
由于没有录像带给我们示范米芾、黄山谷、王铎等大师当年是怎样下笔书写的,今天的人学书法就如瞎子过河,无从入手。我们根本不能从市场上购得的书法入门书籍学到些什么。研读古时的高人伟论有点帮助。不过,那些言论有时胡说八道;有时高深莫测,不可理解;有时高谈阔论,哲理多于实践,真的要怎样下笔才对,就阁下自理。差不多所有大师都同意,如何用笔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决定一切,但他们可没有说清楚怎样「用」。
唐代孙过庭论书法,精彩绝伦,但孙前辈说的是怎样欣赏书法,用笔之道却讳莫如深。最有实用性的书法言论,出于米芾,但可惜他说得太简洁,好像武侠小说中的什么秘籍那样,不是绝顶天才是无从问津的。
周老师自己学书的经验也是如此。但她是个天才,能从古人的墨及言论中悟出用笔之道。不久前她对我说,古时的大师究竟如何用笔不能肯定,但她见以自己的用笔之法可以写得出古人的字,也就算了。
周老师喜欢用纯羊毫,笔毛越软越好(软毛变化多),毛身不长不短的。她的手指不把笔杆转动(指一转则笔力尽失矣),中锋与侧锋并用(不用笔杆倾斜的侧锋,放胆下按后笔毛反不过来),八面出锋——即是说,笔毛的任何一面都用到了。这个办法让书者下笔时在纸上把笔毛整理,其效果是有圆而美观的线条。更重要的是,这样用笔的重点,是尽量让笔端在纸上翻腾,及容许笔端在纸上大力「刷」字,从而大幅度地增加了字的气势与变化,感情的表达就比较有深度了。
我跟周老师学书法,主要是看她怎样写,看得很用心,注意力集中笔端在纸上翻来覆去的变化。翻呀翻,刷呀刷,是很好看的。笔在纸上用力下按,笔毛像八字那样分开,跟着提笔一拖,笔毛收缩回复原状;起笔舒畅,收笔自然;一按一提,时快时慢,笔锋左翻右覆,笔毛开合有节,彷佛是按着莫扎特的音乐在纸上翩翩起舞似的。周老师蘸墨不多,但一连写十多个字后,墨枯至几不可见,而笔毛还没有散乱的迹象。如上的技艺,不亲眼见到就不容易相信。我是因为见到周老师可以做得到而有信心学下去。五年后的今天,我自己大致上也可以做得到。
可能是个人的偏见吧。我认为周老师用笔的功力,当世无出其右。至于她的书法是否可以直追古人,却是见仁见智的判断了。个人认为,周老师的书法,美中不足之处有二。其一是她写得太熟练(四十多年的功夫啊),而又对自己那样苛求,因而缺少了一点「错有错着」的惊喜。其二是她不肯「乱」写一通。本来周老师像我一样,很喜欢徐渭那种乱来的字,就是不肯(或不敢)尝试。反观我自己,艺低人胆大,尝试乱来,但总是乱得一塌糊涂,连自己也目不忍睹。乱写一通而又不令人反胃的书法,是要有很特别(不一定是很高)的天分才可以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