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最近写中原之行,引用「人道洛阳花似锦,我到洛阳不遇春」,说是杜甫的。李怡提出质疑。我也有怀疑。记得是杜甫,因为五十多年前王深泉的弟弟礼泉(后改丽泉,今已故)说是杜甫的,我说风格不像,吵了几句。这次借用,问才子杨智深是否杜甫的,他说是,于是说杜甫。
文稿落在叶海旋手上,他说网上可以找到近似这两句的,但没有说出自杜甫。我说:「问深泉嫂吧。」深泉嫂说不知出处,我说:「问照泉,问照泉。」照泉是深泉的另一个弟弟,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粤曲家王君如,又是背诵诗词无数的才子。照泉说不知,也说风格不像杜甫。他转求两位杜甫专家,回应皆说不可能是杜甫,因为风格不像。五十多年前我就这样说,问了等于没有问。
从上午十一时查到下午五时三十分,不能再等,就让杜甫存在了。找不到证据不是杜甫,可能出自他的诗之外的文字。五十多年前的王丽泉不容易错。
跟着写洛阳,引用了在台湾故宫看到的南宋书法家吴琚弄翰的一首七绝:
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桥西;
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
好诗,但作者是谁呢?好些年前黄君实说应该是苏东坡。这次要用,问杨智深,他说记得是米芾。我想:有道理!风格有点像,但更重要的支持,来自吴琚是古往今来唯一的写米体写得可以乱真的书法家,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没有自己的面目。一时间米芾的诗句在我的脑中转,认为风格接近的有两句:「昨夜南宫一觉梦,早来堂上看飞鸿。」风格近,但总是有点不对头。北宋风格无疑问,但除了苏学士,「来时不似人间世」有谁写得出来呢?
文稿发表后,一位读者说诗人是蔡襄。同学替我到网上查,果然是蔡襄!有三个字不同,可能是吴琚改进了。
一首诗的作者为谁,专家也可能搞错。杨万里写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起码有三个著录说是苏东坡的。苏子就是占了甜头:好诗,有北宋味道,搞不清作者就有人入了他的帐。
诗或词或古文佳句的正确出处重要吗?像我这种人——主要搞经济,但为了过瘾无所不搞——不是那么重要,情有可原也。写文章我历来执着,但一星期三篇上帝也不能担保,而有时为了一个字改几次,刊物的老板也有微辞。
既不是诗人,也不是文学的高尚士,诗出何处,偶然弄错了,不介于怀。另一方面,为了经济实证研究的需要,我走的路要对琐事知得很多。不需要样样皆精,但古今中外、文化艺术、各行各业,多多少少要有点认识。试图一网打尽,然后集中研究一个题材时才向深处钻。无敌天下的经济解释力来得不易。老了,倚老卖老,再提不起劲写深入调查的文章。想不到,那么多年海阔天空,积累下来的杂得离奇的知识,协助了今天写专栏。
专栏无疑是一门特殊学问,尝试者众,达者不多。没有学过,我的经验是要掌握两个要点。其一是抓着重点下笔,其二是文章要写得可读。后者,我自己的要求,是读者读了开头三几句,会有兴趣读下去,不停地读到尾。这要求的困难程度高,而我的处理办法,是流水行云之外,转接之间要有点波涛,很自然的。这是求文字增加变化了。于是,加进古文体,或写得有点古味,可取;而偶尔用上半句广东话,够抵死的,也可取;更一般而言,借用前人的诗词,用得适当整篇文章会飘起来。
以诗词佳句点缀专栏文字,久不久弄错了出处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