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10.24)学问无界说——我可没有带着锄头跑到西安去!

(2006-10-24 10:42:13)
分类: 五常谈艺术

不久前在这里发表一连三篇关于秦始皇陵墓的文章——建议打开该陵墓——传到不少网站,其中一个点击四十八万,吵、吵、吵,骂、骂、骂。一些媒体要访问,皆谢绝。不知受了什么诅咒,我老是无端端地惹来争议。不始于今天,三岁起有什么风吹草动,家中人都指着我,骂个半死:「阿常?一定是阿常那个衰仔!」进入了大学本科,同学说,整个女生宿舍天天在谈史提芬——可惜没有一个曾经看我一眼。进入了研究院,一次考试弄错了题目,答非所问,是大试,考生用号数,不落姓名。一位教授读卷后,说:「这个考生从腰间开枪,一定是史提芬,给他个『A』吧!」

这次「墓」中闯「祸」,虽然风水先生说是大吉大利(一笑),但无妄之「灾」来得那样神奇,恐怕上帝也解释不了。建议打开始皇陵墓是个人之见,逻辑井然,但有个人的祖先价值观存在,看法各各不同,我看我的,你看你的,我可没有带着锄头跑到西安去!

然而,同学说,某市(可能是洛阳)某报写道,我的「开陵」建议引起考古界发生地震,有考古先生批评我捞过界云云。我当然不是考古专家,严格来说没有一门专业。搞艺术,知道其中有法门,有哲理;搞科学,知道其中也有法门,也有哲理。二者是提供两个角度看人类的智能。搞了二三十年后,五十多岁时,知道二者其实没有什么大分别,法门与哲理可以一般化。分门别类的学问各有各的细节,掌握了一门的细节就成为专家,但这不是学问的大道。

考虑打开始皇陵墓,是重要话题,技术的细节我不懂。我只是假设技术上在可见的将来不会有大突破,再假设该陵墓早晚要打开。在这两个假设下,回顾历史,今天打开是最佳时机。再从经济利益那方面衡量,扣除所有成本纯利益肯定是正数,而推广到「界外效应」,对国家整体的利益有机会极为可观,但不打开陵墓,估计整体利益只是纸上谈兵。

关心中国的发展多年,不敢胡乱建议什么。我认为考古专家要站出来,考虑上述提出的第一个假设:技术上,在可见的将来会否有大突破?如果没有,今天的技术有什么不可以解决的?这些问题专家们应该知道答案,可惜到目前为止,我偶尔读到的专家言论,一般没有说服力。

说学问无界,是衷心话。身在其中,胡乱摸索,人类的知识无疑是汪洋大海。但如果我们能置身其外,把学问的整体浓缩起来看,不论细节,人类积累下来的智能其实不多。求学问,我们有时要跑进去,有时要走出来。进进出出了若干年,最终的体会是学问无界。

细节是有界的,大道没有。十多年前在一个小拍卖的预展中,场地简陋,有三个老头子在细看一幅据说是明人徐渭的书法。这类小拍卖赝品甚多。老头子们认得我的白发,问:「大教授呀,这幅徐渭是不是真的?」我细看了一阵,说:「是真的,假不了。」原来他们早就知道是真货,要考我一下,很有点不相信一个经济学教授可以一眼看出来。他们跟着解释如何鉴定,细节学问的深入令我拜服。他们是专家,我不是。我是跑了出去再回头看:那幅书法有明人味道,而乱写一通的书法,写得那样自然的,整个明代只有一个徐渭。

非常佩服那些在学问上深知细节的人。最近知道一位对某种古物的细节知得多而深入的老头子,天下可能只此一人。很想请他到我家小住数天,求教求教。回应是太老了,行动不便。他住在遥远的地方,不知有没有机会让我找上门去。

求学问,论细节要分门别类,说大道则没有派别之分。

 

相关文章:《打开秦陵的争议》文章专辑

http://www.blogchinese.com/915/64624/upload/516136265.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