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89.03.17)北京听众问得高明,佛利民答得清楚

(1989-03-17 17:11:49)
分类: 五常谈经济

五常按:佛利民在北京科学会堂讲话后,听众的发问很踊跃,以至在开始时有点混乱。后来我建议听众用纸张写上问题,由我选择;秩序安定下来后,「问题」厚越一吋,这使佛利民笑逐颜开,但可惜的是,大部分问题由于时间不足,不能作答了。

北京的听众有很高的发问水平,比之后来佛氏到香港时,在付了高价购票而来的一千七百听众面前演讲后,所接到的同样是写在纸上由我选择的问题,高明多了!这可见北京的有识之士,对国家的经济问题着实关心。同样重要的是,在香港及外地关心中国前途的读者,见到这些问题,也许会同意,就算在今日中国的「存亡之秋」,我们仍有一些乐观的理由的。


问:控制货币供应无疑可以遏止通胀,但做法却有不良的就业和薪金的影响,这究竟是不是最好的方法?

答:我再次强调,货币供应控制得宜是遏止通胀的唯一方法。这个论调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验中都得到验证。由于人为错误而导致通货膨胀,要解决这问题的话,一定程度的牺牲是必需的。如果在控制货币的同时,放宽价格管制,这样就能抵消控制货币所造成的紧缩现象。这两种方法是互相补助,而非互相抵触的。

问:在控制货币方面,应该从货币供应着手,还是从利率调节着手?

答:以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调整利率的作用并不足够。中国市面的货币量急剧上升,主要原因是国营企业单位不断增加信贷。国家负起这些贷款的担子,因为它一向不容许国营企业宣告破产的。放宽利率有助于缓和控制货币所带来的损害,因为这会鼓励存款和有效率的投资。可是,单用利率是不能够发挥很大作用的,因为不能有效地遏止借贷;国家企业会更加依赖中央政府的「津贴」来偿还较高的利率。

问:自由、公有化市场是否能通向繁荣?

答:何谓「公有」?我们不能在字面的意义上兜圈子。若说美国政府代表公众拥有邮政局,理论上我也拥有其中一部分,但我并不能据为己有,成为它的经营者。实际上,真正可取的「公有」,是应该由不同的、公开来的私有产权所构成的。

问:你是否示意:资本主义才是唯一通向繁荣之道?

答:我再次强调,我们对经济理论的理解,不能仅仅着眼于字面上的意义。在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适者生存,若国营企业是有效的经济架构,它必然会生存下去,否则私有企业将会取而代之。在美国,邮政局是最旧式的国营企业了,但在某些服务的项目上,如包裹及特快邮件的传递方面,政府允许私营;结果,私营的成绩远远超越了国营的。国营的邮政服务至今仍能存在,只因为它拥有其它邮件的垄断性的专利权。所以自由竞争才是问题的关键。马克思说过,真正的共产社会就是政府的萎缩,我本人也赞同「政府的萎缩」。而我并非马克思主义者。

问:你强调「自由」、「私有」以及「市场」这三个概念,但中国政府恰恰在这三方面不肯让步,那么,你认为在中国,推行「货币主义」能奏效吗?

答:这个问题很复杂;其实中国政府已作了很大的让步。在中国大陆,自由市场的确存在:我在农村和上海、苏州、南京以及无锡都可以观察到。另一方面,即使在政府控制下的市场中,通货膨胀仍然可以受到抑制。「货币理论」像物理学那样,是科学性的,它并非建基在什么主义概念上的,诸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等。在任何的经济体制下,控制货币量是控制通胀的唯一办法。但是,控制通胀并不足以确保繁荣——在经济上它可能有助生产发展,但这并不足够。以三、四十年代的葡萄牙为例,虽然物价稳定,但经济却停滞不前。相比之下,倘若有一个较自由的私有化的市场,通胀不一定会阻挠经济增长。南韩是其中一个例子。以中国的情形来看,关键在于开放市场,而控制通胀是推行其它改革的先决条件。

问:你曾说过价格人为地偏低的害处,那么价格人为地偏高又如何?这情况极有可能存在于中国,因为人民长期生活在无市场的环境下,缺少商业习惯;此外,政府在调高价格那方面带有麻木性。

答:价格开放是否一定使价格暴升——这并非必然的。在中国,你根本很难决定哪个价格才是真正的价格。就以汇率来说吧,有官价汇率,有半官价汇率,也有黑市的高汇率,谁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汇率?同样地,我们很难知道哪个才是食米真正的价格!是政府配给所采用的官方价格?还是自由市场所定的价格呢?在价格、工资管制的情况下,任何物价指数和统计数字都不足为信。所以,放开价格并不会引致通货膨胀。以德国为例,放开价格管制之后,数字的物价一夜之间暴升两倍。虽然开放的、自由浮动的价格,对中国一般人来说,比较陌生,但社会很快便会适应这转变。在很多情况下——像德国的例子——改革的步伐可以很急进;但要见到成效,却非一朝一夕的事。毫无疑问,整个经济改革过程,对中国而言,是漫长的,不过,无论怎样,中央政府都不应控制物价,只有自由市场才能决定真实的价格。政府官员,或者座上每一位,能知道中国真正的价格吗?只有十亿中国人才可以决定价格的。

问:中国目前控制通胀的难处有:一、信贷一旦紧缩,生产首先下降,导致财政收入下降,但由于现时的财政支出很大部分都属于经常项目支出,就很难削减下来。二、价格开放会把大部分工人的生活水平降低,而各企业单位增加职工补贴时,又会再次扩大货币发行量,加速通胀的步伐。请问如何调节通胀控制与这两者的关系?

答:让我首先回答你提及的第二个难处:我所指的价格,实在已包括了工资在内;如果仅仅放宽物价管制而不放宽工资,那是没有意义的。至于中国政府的财政问题,我相信只要它减少资助,就一定会节省不少开支。另外,若利率可以自由浮动,中央政府可以发行债券,就不一定要依赖发行货币以作其财政收入的来源了。以印制钞票来支持政府的赤字,只会导致通胀。最后,若容许私营企业与国营企业有更大的竞争,那么,中国将拥有一个更大的私有市场,它便能为中央政府带来可观的税收。

问:你刚才说降低货币供应量是唯一医治通胀的办法,以目前中国银行架构来说,你认为应该怎样去控制货币供应呢?或者说,在中国,银行架构改革的出路是什么?

答:在中国目前的架构下,西方国家一些传统作法并不见得是万灵药方。主要是因为:银行没有权利拒绝中央政府为了财政问题而印制钞票的要求。所以,我在中国所强调的方法,跟我在日本或西方国家所说的会完全不同。不过,中国银行架构改革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这不单是关于中央银行的活动,更与商业银行的活动息息相关。虽然只有中央银行才能印制钞票,但若容许私营银行在存款贷款方面不断成长,这便带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个半世纪以前,美国一些地区性的团体,建立了不少互惠储蓄银行,给客户以合理的存款和贷款利率。这些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大大刺激了存款与投资。美国政府甚少参与这些存款、投资的活动。当年例外的是:曾经推行过「邮政储金」存款制,但终于也在私营机构的竞争下被淘汰了。总括一句,我认为银行架构的改革,对中国今天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问:削减政府开支、减少政府投资和紧缩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这三方面,你认为哪一方面能最有效地解决通胀呢?

答:首先,我要说明,削减政府开支跟其它两方面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假如没有政府的批准,是无法限制钞票的印制量的。政府投资不应减少,反之,政府应该继续投资,只要资金来源不是印制的钞票就行了。问题不在于过多的投资,而在于错误的投资。若投资的涌现是因为各企业单位能以低于通胀的利率借得贷款,那么这是一种浪费的投资。相反,因放宽管制而吸引存款和鼓励有效率的私人投资,这不但不会助长通胀,反而帮助经济发展。至于政府的开支,我赞成无论如何都要削减;当然,我不能告诉你要削减的是哪一方面——这得由你们来决定。总而言之,以印制钞票来供应开支,是大有问题的。

问:中国目前的通胀相当严重,人民提款而不存款,请说说世界上类似的通胀例子,银行如何生存?

答:这是一个问得很好的问题。实际上,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经验。在任何一个有严重通胀的国家,各种指数合约是非常普遍的。这种合约的特点是,偿还的利率随通胀率的高低而调整。例如:在英国,当通胀率差不多到了你们现在的水平时,他们政府发行了一种很特别的债券,应允在指定的日期偿还与物价指数相乘的本利金。当通胀到了一定的高点,不是百分之二、三十,而是百分之二、三百时,两种现象都会出现:其一是,人们普遍采用外币,像哥伦比亚、巴西、阿根廷、智利等通胀极高的国家,一般人都会用美元来做买卖;即使他们用本国的货币,也要以合约生效时的汇率为依归。另一种安排,就是一如刚才所说英国的例子,用的是「私人通胀调整合约」(private inflation adjustment contract)。据我所知,中国最近也推行了类似的为期三年的储蓄合约。这种以指数为根据的合约方式,不但能套用在借贷方面,也能套用在工资方面。不过,这种方法只能广泛地使用于通胀严重的国家,但并不适用于像日本和美国那样通胀较轻的国家。

问:逐步市场化,已为一般人民所接受,但关键是如何对付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譬如:今年八月,价格改革的传言导致全国性的抢购;如果真的实行价格改革,应怎样对付三千五百亿元的存款和一千二百亿元的现金呢?

答:问题是在于传言比实际行动来得快。美国有句谚言:「斩狗尾要大刀阔斧!」如果价格改革能迅速有效地推行,在几天或一、两星期内,一般市民对这种突然的转变,可能不适应,但只要他们发现通胀已被广泛地控制,事情很快就会平息下来。

问:你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改革,首先要进行价格改革,还是企业深化改革——像股份制、私有制、承包制等?

答:两项改革,缺一不可,要二者一起并行。不放开价格管制便没有真正的私产制度改革。当然,所有法律上的权利和责任上的细节,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拟定出来;这是政府要做的工作了。我有一个小例子。一百多年前在美国,没有人会问:「在我屋顶之上的空间,究竟哪些是属于我的?」但自从飞机发明之后,人们便会考虑这一问题:飞机究竟飞得多低才算侵犯我的产权。这是没有准则的,要靠立法机关来制定其准则。但我重申价格改革是要建立在私有产权上的。

问:在中国目前的通胀情况下,为了避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实行工资指数化能否行得通?

答:问题要从两方面看:从避免工资下降的角度看,答案是肯定的;但从放宽工资管制、以市场供求来决定工资的角度来看,是否采用指数化的办法,则应由雇主和雇员来决定。

问:在自由竞争下,市场对经济发展的确会起很大的作用,可是在有垄断和投机的情况下,市场竞争的发展会带来好处还是坏处呢?

答:这问题是在问两样不好的东西,哪一样更坏。你宁愿有政府的垄断还是私人的垄断呢?我两样都不喜欢,但我宁愿要私人的垄断,原因是:私人垄断比较易于瓦解;私人专利机构没有实际的权力。假如早期美国政府把汽车制造业垄断,这一定会阻碍汽车的发展;但相反,若汽车制造业由私人机构垄断,汽车还是会继续发展的。从这方面来看,私人垄断的杀伤力比政府垄断的小。没有人会花别人的钱比花自己的更小心。私人企业会比较有效率地生产,因为它是用自己的钱,而政府企业却用别人的钱。

问:你主张放宽外汇管制,但台湾和南韩都采用外汇管制。应如何看这个问题?

答:问题应这样看:台湾与南韩虽有外汇管制而仍能发展,倒并非因有外汇管制而经济得以发展的。我所知道的原因略述如下。我曾仔细地将香港和台湾比较过——香港在没有外汇管制下发展,而台湾在有外汇管制下发展。但我发现,台湾的发展条件比香港的更理想:香港四十多年来,人口增长了十多倍,而台湾人口增长却少得多;香港除了有优良港口和人材外,严重缺乏天然的资源,台湾却拥有这些条件。但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人们在香港平均购买力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台湾的购买力。还有,台湾需要外来的援助,香港毫无外来支持,但其开放政策和没有外汇管制的优点却吸引了大量外来的投资。我认为香港发展比台湾迅速的原因是没有外汇管制、没有关税和政府的干预。另外一个例子是东德和西德:同一民族和相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却有不同的发展;在墙的一边是繁荣,在墙的另一边却是落后,这是因为一边有私有市场,而另一边没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