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08.24)经济研究:实地观察不可或缺

(2006-08-24 11:07:51)
分类: 五常谈学术

史密斯的《国富论》,发表了二百三十年了。要是今天让经济学者投票,此巨著还高居首位应无疑问。更神奇是经济作为实证科学,这本书的思维今天还适用。也是今天,如果门外汉只选读一本经济学的书,我还是推荐《国富论》。

是长达千页的经典大作,文笔顶级,观察入微,思想纵横,影响了一个大时代。这样的书,起笔时作者理应介绍一下书中策划,或申述一下自己的雄才伟略。但没有。史氏起笔是描述一家制针工厂。一般的处理是书到中途,写到产出理论才把工厂放进去的。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思想家,史氏起笔是一间制针工厂,细说其产出程序。作者显然在工厂现场参观过,写下笔记,认为极端重要,以之起笔。

工厂的实地观察放在书中哪个位置本来不重要,但从第一页的第一段说起影响了我。去年出版自己的英语论文结集,曾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的朋友赠该集数言,说我坚守史密斯的伟大传统。说得对,奇怪这位仁兄看得出来。

是的,作经济研究,我喜欢从一个现象入手,跟着实地调查,无可避免地牵涉到其它有关现象,然后试以理论把这些现象砌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国富论》之后,影响我这样处理学问的人有老师艾智仁,以及博士后才认识的高斯。后者与我格外谈得来,因为大家同意,以理论解释世事,首先要知道世事为何,而实地观察是大家认为不可或缺的。这样的研究取向昔日行内少见,今天变得绝无仅有了。

一九六九年开始调查件工合约,到香港的工厂实地观察:怎样算一件,工人动作多少次,用的材料、工具是什么,怎样检验质量等。断断续续地调查了十多年,一九八二以搜集得的资料,写成了《公司的合约性质》。后来戴维德说该文为公司何物这个老话题划上句号。这里要说的有两点。其一是如果没有作过件工的实地调查,该文不可能写出来。其二是以自己的理解对照,行内分析件工的朋友不知件工是怎样的一回事。说是以每件产品算工资,香港中学的经济考生需要知道,但只知那么多是不足以写研究文章的。

回顾平生,只有两项正规的经济研究没有作过实地调查。其一是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时是学生,经费不足,不能花几个月跑到亚洲的农村观察。然而,如果二战时没有在广西的农村住了一整年,天天在农村到处跑,对各种农植耳闻目染,佃农理论的验证不可能做得那样详尽,那样有说服力。数字资料是从图书馆找到的,但如果见到数字而没有记忆中的广西农村的一幅一幅的画面的协助,我不会懂得怎样用那些数字,更勿论用得变化生动,使艾智仁频说孺子可教了。

其二,写中国的传统婚姻及儿女产权,当然参阅资料,但该文成事,主要靠自己的母亲生长于三从四德的旧礼教,盲婚,重男轻女,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对我细说了不少陈年旧事。母亲聪明绝顶(没有读过书,但是我遇到过的最聪明的人),观察过瘾精彩,叙事有条有理,清晰绝伦,把我多次带到我出生前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去。

分析香港的租金管制,如果不作实地观察,我不会知道分租严重(五百平方呎可以住上数十伙人家)与天台木屋(是的,屋顶上可以有街巷与小食店)等过瘾现象,从而推翻了传统的租值消散理论,写出巴赛尔拍案叫绝的《价格管制理论》来。

关于座位票价的分析(为何优位票价偏低?),我花了好几个晚上在香港当时座位分等级的电影院巡视,站在售票窗前,像傻佬一个,细看座位表的出售情况,楼下的前、中、后座怎样,楼上的超、特二等怎样,楼下与楼上相比又怎样。跟着凡遇爆场好戏,我必定到电影院后门试炒黄牛,不是真的去看电影,而是要知道不同等级的黄牛票价与原价的不同差距。后来只一个周末写成了文章,结论重要,可惜只几句了事。这结论是后来行内「效率工资」理论的前身,一位拿得诺奖的提到该文给他的启发。

自己从实地观察作研究最成功的例子,可能是到华盛顿州的果园调查,写成了《蜜蜂的神话》。曾获诺奖的米德爵士也算倒霉。其实他是谦谦君子,学问了得,但没有作过调查,不知实情,只凭道听途说,以养蜂者不需要付钱给果园主人购买花中蜜浆,果园主人不需要付钱给养蜂者以蜂传播花粉,写成了一时传为佳话的经典文章。其实养蜂者与果园主人之间有合约,花中蜜浆有价,花粉传播的蜜蜂服务也有价,价来价往,过瘾精彩。明知米德是上上学者,在外贸理论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但蜜蜂与花粉的事实错得那样离奇,行内竟然一律相信,引用无数,我禁不住手起刀落,斩得读者哗然。

记得《蜜蜂》一文完稿后,发表前寄给多位师友。大名鼎鼎的《美国经济学报》的主编不知从哪里弄得一稿,见而爱之,来信要求让他发表(我已答应了给高斯)。奇怪是该主编在邀请信中,要求我取消细说蜜蜂怎样飞,怎样生活,蜂箱的设计,杀虫对蜂的损害,花粉与蜜浆的季节等等的详述。这些细节主要得于实地调查,而忽略了我们无从理解为什么合约会是那样写,价格为什么会是那样变动。该文今天传世,肯定是因为上述细节的保留。

今天经济学的发展是另一个世界。方程式满纸皆是,但问及某符号在真实世界代表着什么,作者多半答不出来。所谓实证研究,通常用某机构发表的数字,从何而来,怎样量度,有关的现象究竟是怎样的,一般没有说明,而在「逼供」下,没有一次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这些是什么实证研究了?

这几年常到国内的农村跑,知道读到关于中国农民的报道,错得一塌糊涂。最近一项统计,说中国自二○○○年到今天,六年,国民总收入上升了一倍以上。那是年均增长率百分之十二强。同一时期,报道的年均增长率约百分之九,相差很大,加不起来。另一报道说,今年上半年的增长率特别高,达百分之十点九。然而,几天前,报道说同期有二十三个省的增长率逾百分之十二,只三个省略低于百分之十点九(但高于百分之十点五)。前后加不起来,不能自圆其说。你说过瘾不过瘾?用这些数字资料分析宏观经济,正如佛利民说的:废物放进去,废物跑出来。

数字资料可信吗?信错了,写错了文章,解释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见笑天下。人的生命那样短暂,翻身不容易啊。自欺欺人,不是有意的,在名学报发表几篇文章,为米折腰,养妻活儿,也算是生命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