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1.03.15)从资助教育的两个基本原则说起

(2001-03-15 14:51:03)
分类: 五常谈教育

二月二十日的《苹果日报》有一个大字标题:《罗范椒芬舌战张文光》。顾题思义,这是关于政府资助教育应多应少或应加应减的「舌战」了。罗范椒芬是教育统筹局局长,是政府的人,面对赤字财政,要节省教育资助是很自然的。张文光是教协头头,代表教师公会,要增加政府教育资助不仅自然,而且多多益善。

 

你要加,我要减,毫无原则的争议,「舌战」一百年也不可能得到有意思的解决办法。我说没有原则,是一方面为教师争取收入,这是与资助教育的本意脱了节的;另一方面要减少支出,也与资助教育的原意脱了节——难道政府大有盈余,就应该乐善好施,大花纳税人的钱?

 

衡量政府资助教育的或多或少,有两个原则是没有谁可以合理地否决的。

 

第一个原则是资助教育从来都是指资助学生——尤其是热衷于求学但出不起钱的学生——而不是指资助教师或学校的。当然,政府资助学生,对学校的员工及教师会有好处。但学校不是出粮机构,他们的存在是为了出售知识,学生是顾客。把钱交到学生手上,指明只限于求学的用途,就是资助教育了。至于学生要学些什么,要进哪间大学,到哪个地方去就学,一般来说,其选择愈自由愈好。

 

今天香港的情况本末倒置,资助的钱交到学校去,学生顾客没有什么发言权,而校方出售的知识是否有所值,没有市场衡量过。要是资助教育的本意是资助学生的话,那么老实说,张文光先生就没有什么资格在这方面发言了。他不是代表学生工会,而是代表教师工会的。但资助教育可不是资助教师,是多是少教师及他们的代表无权过问。

 

不要误会,我不是在搞什么文字游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有好些城市的市政府认为儿童是应该多喝牛奶的。政府于是资助儿童喝牛奶,把换奶的凭券交到儿童的父母手中。如果当年美国的市政府把资助牛奶的钱交到牛奶商人的手上,读者认为会怎样呢?

 

要争取多一点政府的牛奶资助,出声要求的人应该是儿童或儿童的父母,而不是牛奶商人。当然,当年在美国,有不少牛奶商人像张文光先生那样,跑到政府作说客,但那是令人反胃的政治活动了。事实上,有些城市中了计,要政府把牛奶钱交到商人的手上,换来牛奶价格管制,一塌糊涂,最后是取消牛奶资助。

 

第二个资助教育的基本原则,像资助牛奶一样,是教育的所值要以市场的判断为依归的。教育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之物:在市场不值钱,说得怎样高深,怎样曲高和寡也无补于事。君不见,今天美国前二十五名的大学,差不多全部是私立而在市场出售教育的。

 

如果你是爱因斯坦,要研究市场没有价值的相对论,而你自己又没有家传的钱,那么你要找点外来的研究金是不难理解的。在美国,好些富有的人的基金或政府设立的基金,可以接受一个研究者的申请,而香港政府对大学所供应的研究金大为可观,在比例上远高于美国。但这些是资助没有(或看来没有)市场价值的研究,不是资助教育。我们要资助的教育,是教育本身有市值,只是我们认为需要购买而又乐意购买教育的人出不起钱,政府就随缘乐助了。

 

不要以为有些学问或教育大有意思,对社会大有贡献,但在市场卖不起钱,所以政府就应该资助这些教育了。你可能认为医学呀、工程学呀、金融、经济等等教育有市值,而文学、艺术、历史之类,很重要的教育,没有市场,是需要资助的。这观点不对。要是查良镛讲中国历史,董桥讲文学,黄君实讲中国艺术史,黄永玉讲中西艺术比较,黄苗子讲八大山人——收入场费,你会见到我付钱聆听。在美国念研究院的儿子告诉我,在他的大学,凡是值得聆听的学术讲话,例必高朋满座,要收入场费是没有困难的。

 

以我熟知的在香港的大学教育而言,绝大部分的学系是有市场价值的,但学生上课的习惯非常差。这一则是免费的学习搞不起学术气氛(据说外间的中学补习社交了钱的学生一定到),二则是老师的教法提不起学生的兴趣。香港的大学的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是自然科学(如物理等)的市场需求甚小。这些是我个人最佩服的学问,但在香港的就业市场,一个物理学毕业生不知道到哪里才能找到与所学有关的工作。

 

我说过好几次了:政府应否资助教育,是主观的问题,我们不能以客观分析得到答案。但如果我们认为必须资助教育,那我们就要按原则从事,不可以多呀少呀地乱说一通。我们要把研究的资助与教育的资助分开(香港政府是分开的,但到了大学就起了混淆)。我们要明白资助教育,是资助学生,不是资助学校或老师(这一点,香港政府大错特错,因为我们采用的是「直资」,把钱直接交到学校手上)。我们也要明白教育或学问是一种产品,其价值是要以市场为依归的——教育既不清高,也不神圣。然而,在庞大资助下的香港教育,因为市场顾客没有发言权,也没有选择,教育的概念变得「清高」、「神圣」起来了。

 

无论怎样说,来来去去我们只有一个结论:要资助教育,能遵守上述两个基本原则的可靠办法,是推行学券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