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五常谈经济 |
按:本文是2003年4月22日在北京中共中央党校讲话的后半部,好些地方做了补充。23日晚经贸部安排的讲话,前科技部长朱丽兰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我的回应加进本文之内,更使本文与原话有出入。
促成学术气氛的因素一言难尽,而我自己也不大清楚。我知道起码的要求,是一群求知欲强的人聚在一起,为了共同兴趣而不断地对话。回港工作20年,我没有见过类似的气氛。我说今天国内的学术气氛好,是因为所到之处,总有学生跟着我,把准备好了的问题写在纸上,一有机会就提出来。讲话的会场,没有学生迟到或早退。学术或知识的发展,永远是双方或多方的对话搞起来的。
学术气氛是有钱也买不到的事,是一种文化,要讲时来运到,但却可以速散。美国60年代初期的学术气氛非常好,但60年代后期,因为有越战的强迫兵役,只几年就一落千丈。今天,中国的学术气氛时来运到,我们要待之如宝,增其浓而避其散。如下数点应该考虑。
(一)采用学券制
不久前在某外国杂志看到世界首300间大学的排名,中国竟然没有一间在内。怎么可能呢?单论学生的质素,首10间中国应该有两三间在其内。学生质素好,学术气氛好,其他一切只要有钱就可以办到。那是说,在知识发展上,钱买不到的中国没有问题,问题是经费不足。(转过来,香港的学术经费极足,但缺乏钱买不到的求知欲与气氛,是以为难。)
简而言之,学券制是经过政府资助教育而搞近于私营的学校。政府把资助教育的钱以学券的形式交到学生的手上,让学生自选学校,学校凭券到政府收取每券指定的金额。选择的权利交到学子或其家长之手,学校出售教育可以赚钱,有赏有罚,责任就来得明确了。美国排名最高的25间大学,全部是私营的。
有了明确的责任,供不应求的学校大可在学券之上加收学费。这样的制度政府的负担迟早会减少,而办得好的学校经费会上升。教育市场会因为增加了竞争而有彻底地改进。另一方面,私营的学校历来对私人的捐助有较大的吸引力。今天,炎黄子孙不乏有钱人,只要学校办得头头是道,乐善好施的应该屈指难算。
(二)开放市场使文字有价
中国政局稳定,再不应该维护出版行业的垄断。有诽谤性的言论可由法律处理,但出版大可自由。我说过了,自己已退休,很想在国内开出版社,介绍学术,但不可能拿到牌照。撇开自己的意向不谈,优质的知识传达不仅要由专家处理,也要让专家互相竞争。
综观今天国内出版的书籍及其他刊物,其质素与先进之邦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好些译作是需要再译的。
开放出版对知识的传播大有好处,不在话下,而同样重要的是这开放会增加文字之价,使有识之士可以赚点钱。近几年来,国内刊物的文字稿酬上升了10倍以上。这是好现象。要是大手开放出版,而又能禁止盗版的话,中国的庞大市场就真的会使文字有价!这样,中国的知识增长就如虎添翼了。
(三)约束诽谤与谩骂
我不看电脑,但国内的朋友说,网上以匿名诽谤、谩骂等行为所在皆是,可谓奇观。虽然在法例上政府对这些行为有约束,但却没有真正地执行。
诽谤或粗言粗语地谩骂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对年青人的求知意识可能是一个“致命伤”。有学之士会不管这些行为,但以匿名而乱骂一通是与学术发展背道而驰的风气。学术要研讨,应该辩论,也可以针锋相对,但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是有反作用的。
约束言论是很敏感的事,要知所适从。我认为匿名的行为要禁止,而有关学术的争议,要分组处理。这样,无理取闹的行为可使年青人一望而知,什么应该尊重或考虑,什么应该鄙视。
(四)不是人口多而是知识低
1985年2月24日我在《信报》发表《没有兄弟姊妹的社会》,指出一家一孩的政策如果坚持下去,有一天所有的人都没有叔、伯、姑、表———除父母外,每个人变得举目无亲。缺乏了血浓于水的经济效应姑且不谈,将来老人院与孤儿院会在中国林立。
忘记马尔萨斯吧。此公忽略了知识资产,因而大错。中国历来的人口问题不是人多,而是知识低,以致多而无当。今天中国青年的知识进度大有可观,我们要从新考虑一家一孩这个政策。从知识资产的角度看,有知识的人口是愈多愈有利!在这个不可能错的大前提下,要控制人口,如下的建议是应该考虑的。
由中央设立一个教育基金,选贤与能来负责这基金的投资与忠实处理。要多生孩子,父母需把一笔教育的钱放进基金内,而这笔钱连本带息是放进去者私有,规定只可以取做孩子的教育费用。这样安排,政府可以增加弹性,让父母分期付款。
另一项弹性处理是政府借钱给学子求学,收低利息,而好学生可以多借一点。这种借贷安排,很适宜用于上文提出的学券制补加学费。借钱求学是重要的投资考虑,一般而言,对自己求知没有信心的青年或其父母,是不会明知回报率不够高而下注的。
(五)保障研究权益
朱丽兰女士在经贸部问及科技的产权结构,是大而重要的话题了。她对发明专利一定耳熟能详,我于是提出科技研究实验室(R and D laboratories,国内称研发中心)的问题。综观今天中国的知识进展,不久的将来,私营的,水准比较高的实验室将会出现,而根据美国的一些专家朋友的观点,中国人可能在生物或生化的研究上做得有成就,而这些是当世最重要的科技研究了。
问题是今天的先进实验室,大都有多个受薪的研究员聚在一起,分工合作。这种合作要有商业秘密的保障,因为一个研究员可能把半途所得的研究带到另一家实验室去。但商业秘密既为秘密,本身不可能有法律,其保障是要靠其他法律,例如合约、侵犯、代理、信托及归还等法律。以这些法律引用于商业秘密的保障是很复杂的学问。中国要尽早在这方面下功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