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4.07.17)听陈萨

(2004-07-17 17:03:36)
分类: 五常谈艺术

几年前与刘诗昆煮酒论年轻的钢琴英雄,他提到女孩陈萨。今天小女孩变作大女孩,陈萨果然崭露头角。刊物读到关于陈萨,总是说她拿过什么奖。中国的文化为什么永远这样老土呢?昔日鲁宾斯坦拿得什么奖,跑到美国去耀武扬威。殊不知给评论者破口大骂,毁羽而去。于是闭门苦练,两年后琴音上找到了自己,再跑美国,震动古典乐坛,没有谁再提到他拿过什么奖了。

最近跑到广州听陈萨,演奏是在建筑设计有世界级水平的星海音乐厅。未进门,就有黄牛大嚷收购门票。以为爆满,但进场后,不大的演奏厅只有八成左右听众,为什么场外会有黄牛收购门票呢?一想即明其理,不说,让同学们猜猜吧。

场地不大,不满,听众大约一千人,票价最高一百八十(最低八十),学生半价,广州是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而陈萨是中国近来被一些外间媒体誉为钢琴王国的一个代表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一个解释是炎黄子孙对西方的古典音乐认识不多。我认为另一个有关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陈萨选奏的乐曲,不够大众化。在广州演奏,听众的水平与芝加哥或纽约或伦敦的有一大段距离,她应该选奏比较通俗的古典音乐。在广州弹今天还有点新潮的德彪西已是一个问题,而起笔弹巴伯的奏鸣曲(作品二十六号),是大错。老实说,虽然巴伯这首奏鸣曲以技术创新知名,但算不上是好音乐。

闲话休提,陈萨的钢琴弹得怎样了。音色(尤其是轻弹的)令我惊喜。这是天分,不可多得也。技术呢?够用。余下来要商榷的,是阐释,而阐释则无可避免地涉及演奏者的性格与学问了。曲谱是前人所作,音色与技术过了关,大师与小师之别只是曲谱的阐释。

以陈萨演奏的两首萧邦夜曲为例,我认为她弹得幽怨有余而生命意识不足,因而达不到作者生长的浪漫时代的本质。欧洲的浪漫艺术有几种解法,四十多年前读艺术学得的最佳阐释,是幽怨或激情的表达中,有作者自己的生命意识。

陈萨名不虚传。像所有钢琴的师级人物那样,她要争取的是阐释。不容易,因为到顶峰之际,弹者主要是阐释自己,阐释自己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自己的个性如何往往是天生的,不可强求,余下来不可或缺的是自己的感情与学问了。搞艺术,学问不足不可以成家。

上台演奏的人不可以不论形象与台风。陈萨长得高,肤色好,发型不俗,相貌可人,笑得天真——这些都及格有余。但服饰的选择不够潇洒高雅,而可能仿效郎朗,半场后她换衣服。演奏古典音乐的亮相,不要学罗文或梅艳芳,穿得古怪而又频频更衣。昔日在芝加哥听R. Serkin,老头子穿的礼服如惠州梅菜,鞋子破旧,眼镜差不多要掉下来。他手在弹,脚踏节拍,口在唱,自我陶醉,与弹出来的音乐一样「古典」。

我也认为陈萨的台风还可改进,因为天真中略嫌少了一点古典的诚恳。在服饰与台风这两方面,既然是女的,我建议陈萨购买一只Uchida的演奏影碟研究一下。是的,Uchida的台风可教,弹莫扎特的奏鸣曲更可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