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六月五日戴天在《信报》发表《珍爱者必非常物》,简略地评论黄贵权新出版的摄影集,很有意思。评论虽短,却道出艺术哲理。一般人把摄影视为次级艺术,不难理解,但戴天的含意,是摄影可以是一级艺术:「由『眼中』至『脑中』又至『手中』,是一以贯之的(艺术创作)辩证流程,而画也好,摄影也罢,倘若都能加以掌握,再益之以情,就无不为佳作了。」
无意说葡萄是酸的,但我总是觉得国际沙龙的摄影作品,虽是艺术,但除了美观与技术,毫无创意,感情表达更谈不上。读者可能说:「张五常算什么?沙龙比赛籍籍无名,少说几句不是很好吗?」本来是,但香港有个黄贵权,曾经打遍天下沙龙无敌手。黄医生今天不管沙龙了,如果拿这几年的心爱新作去「跑龙」,得个桔是意中事。
这就带来我要说的。如果黄贵权拿出他昔日的沙龙名作出摄影集,戴天不会为之动笔写文章——可能连看也懒得看。但黄医生今天脱离了沙龙传统,以情为事,作品触动了戴天心底里的和弦,后者于是引用韩愈说的「珍爱者必非常物」,又引用郑板桥的从眼到心到手的流程来欣赏。
是个有趣的问题,哲理不浅的。戴天是朋友,没有听过他懂摄影,而他对艺术懂多少我不敢发出保证书。但戴兄的文学修养远在我之上,是个性情中人,没有疑问。这就是了:艺术作品如果不是为了给戴天这种人看,要给谁看才对呢?黄医生也是朋友,知道他的背景。他今天的摄影作品可以情动戴天,沙龙却跑不出来,我们要怎样看摄影艺术才对呢?一个搞摄影的应该选择入国际沙龙呢,还是情动戴天?我的选择明确,黄医生的选择也明确,但摄影沙龙的朋友不那样看。
艺术创作要为作者自己欣赏,但能情动外人也重要。大艺术家的品味可能远超世俗,或近于发神经,为这些「天才」的品味创作可能「曲高和寡」。戴天没有领过艺术家牌照,但才情洋溢,不说假话。一个搞摄影艺术的人,在作品满足自己之余又能满足戴天那样的「外人」,应该没有矛盾,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数十年来,沙龙的摄影作品是另一回事呢?
我绝对不相信沙龙的影友不能摄出情动外人之作,虽然要达到黄医生的水平不容易。达到一半不难吧——以「情」衡量,与沙龙相比,一半有余了。不为也,非不能也。
前些时摄得几帧感情澎湃的梅花,陈复礼见而爱之。当这几帧作品在电脑上处理时,一位不认识的人在旁观看,叫绝。我说:「入选沙龙的机会不高吧。」这人骂了出来:「管沙龙作什么?能摄得这样感人的作品,十个沙龙金牌我也不换。」
这是困难:金牌不金牌无所谓,为什么不容许我通过沙龙让影友们分享一下自己对景物的感受呢?影友们一般喜爱我的作品,但却说:可惜这类作品沙龙不容易接受。
是个怪现象。影友们喜爱,很喜爱,但认为入选沙龙不易,为了入选他们不会尝试感情奔放之作。沙龙的评审员也是人,应该也喜爱,但为了尊重沙龙传统,感情奔放的不敢接受。
不要让「成见」左右艺术;我建议多让戴天这种人作国际摄影沙龙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