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常谈艺术 |
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古很世俗,凡事论价。比方说,要知一件自己有兴趣但不熟悉的看来是「古」之物,是否今天仿制,我喜欢对供应者说希望多买几件,要一模一样的。他容易地找到我怀疑是仿制,找不到我把出价提升,鼓励加工找寻。
又例如,凡有朋友说我收藏的是今天仿制,我会响应:「给你五万元,带我到仿制的工厂去看看。」这样说,因为我曾经出高价去找多人说的数之不尽仿制得可以乱真的天才,到今天还找不到。
仿制仿制,以假乱真,谈何容易!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大显神威,说成本高的部分会仿得马虎,市价够高会仿得逼真。
宋代产于河北的定窑(称北定),市场也有,价也不高。是「真」的吗?四年前在河北与那里仿制定窑的老板进午餐,他说河北只他一家,送给我的一套定窑,仿得不错,但一看而知有别。定窑细看似有轻纱盖面,彷佛雾里看花,这一小点成本高,不难露出马脚。明清的瓷器有精彩的仿制品,因为这个时期的瓷器价格往往天文数字。上古的泥公仔,仿制成本近于零,有价,不懂的不容易分辨今古。除了这些,仿制得可以乱真非常困难——价不够高,技术失传,有些黏土用尽,是以为难也。我只见过一件说明是今天仿制的建窑(日本称天目,属南宋),不看碗底分不开来,价格比我收藏的高几倍。
后人仿制自古有之,这使我们难以判断,除了不是今天,一件古物究竟是哪个时代的产品。我说是唐,意思是最高的可能性是唐,但五代、南北朝,甚至宋、元等的机会存在。中国的陶瓷文化转变缓慢,不是一旦换了朝代就改变了技术与风格的。不同意这些观点的不可能是专家,或者是蠢专家。上古的玉器,判断只差一千年了不起。识者相传,元代的龙有三爪,明代有四,清代有五。大致上对,但例外多得很。墨守成规非专家也。年多前某拍卖行推出一件书法卷轴,国宝无疑,说是唐。但有两位专家跑出来,说不是唐,而是宋或以后,拍出之价因而低了不少。求教于我,我一看就说是唐,因为宣纸上印上的龙是头细有五爪,是唐龙,非常少见。我曾经研究过一件所有特征皆唐朝的铜镜,有此龙,一模一样。不能说我一定对。
鉴别今古,文 革与战乱帮大忙。不是今天造的不难肯定,文 革不可能,因为当时仿古有杀身之祸,再推上去是人民公社,国共之争,中日之战,乱世也。饭也没有得吃,仿什么的?明清之物,今天不少商人跑到农村找,但较古的多是从地下掘出来。困难依旧:我们无从判断是何时埋下去的。
曾经说过,鉴证中国文物的专家有三个级别。初哥什么都说假、假、假,因为不这样显不出自己是专家。中级的什么都说真、真、真,因为看得多了,知道今天的出土文物多而精彩,价格相宜,何必假呢?最高一级,如区区在下,会说不知不知。这是因为中国的古文化如无底深潭,愈学愈复杂,愈想愈胡涂。
严格地说,研究中国文物,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要近于学究天人。我是因为研究五大名窑而迫着去理解宋徽宗这个胡涂天才的。古董奇案,美国的专家自认不识中文,什么名窑一概不知,是初哥之下的级别,堪称零哥。他们小看了张五常是有眼不识泰山;小看了中国文化则罪不可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