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维藩:张衡《四愁诗》鉴赏
(2015-04-28 12:17:03)
标签:
文化张衡四愁诗沈维藩 |
分类: 沈维藩诗词鉴赏 |
四愁诗
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崐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沈维藩评
《四愁诗》非但内容足以使人动容,其句式也极引人注目,它是中国古诗中产生年代较早的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由来尚矣,但全诗句子均为七言,而每句都采用上四字一节、下三字更为一节的形式,句中又几乎不用“兮”字作语助的诗,在现存的创作年代确切可信的古诗(而非载于后世著作中、真伪莫辨的《皇娥歌》、《柏梁诗》之类)范围里,本诗是最早的一首,这就是《四愁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在此以前,七言诗或是杂以八言、九言者,如汉武帝《瓠子歌》;或是每句前崐三字、后三字各为一节、而中间夹一“兮”字,如项羽《垓下歌》、李陵《别歌》:这些,都不能算作典范的七言诗。至于汉乌孙公主的《悲愁歌》,虽然已达到全篇上四下三,但每句两节之间还存有“兮”字,成了一首八言诗,句式上虽接近于典范的七言诗,却终不能归入七言诗的范畴。唯本诗除了每章首句以外,其余句子与后世七言诗已全无二致,显得整饬一新、灿然可观。曹丕的《燕歌行》,自是一首成熟的七言。而《四愁诗》作为七言诗,虽然尚有不少《诗经》的痕迹如重章叠句、每章句子为奇数,以及《楚辞》的痕迹如“兮”的使用;但是,它的上四下三崐的句式,却早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已达到了《燕歌行》的水准,同时这种句式在抒情上的优势-即节奏上的前长后短(异于四言诗及《垓下歌》之类七言的并列,和五言的前短后长),使听觉上有先长声曼吟、而复悄然低语的感受,而节奏短的三字节落在句后,听来又有渐趋深沉之感,如此一句循环往复,全诗遂有思绪纷错起伏、情致缠绵跌宕之趣-《燕歌行》有之,《四愁诗》亦已有之。因此,今天我们认定《四愁诗》是典范化的七言诗的首块里程碑,怕也不算过甚其辞吧?
转自国学网
作者简介
沈维藩,1986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任华东政法学院语文讲师,1992年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现任文学编辑室编审、《外国文艺》杂志副主编。担任多种日本文学图书的责任编辑,其中《村上春树全集》累计印数500余万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文集中的《挪威的森林》获2001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和上海市图书二等奖,《海边的卡夫卡》获2003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和上海市图书二等奖。参与总字数达1200万字、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百科型《日汉大辞典》的编纂并担任责任编辑,该辞典获2003年亚太出版商联合会(APPA)综合文学图书金奖和上海市图书一等奖。在《外国文艺》杂志上编辑120多位当代日本作家的作品,约200万字,其中绝大部分作家为国内首次介绍。个人发表有译著2部、古典文学研究专著1部,古典文学鉴赏文章200余篇,及翻译作品若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