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六十感怀》/祝子平著

(2012-06-16 10:11:39)
标签:

祝子平

方孝孺

江阴

朱棣

方家

分类: 祝子平译著

六十感怀

祝子平

 

(1)

  由于生计的关系,好多年来一直在S城与O城之间来来往往,以前,每次在旅途中总能偶然地遇上一些熟人,有的是朋友,有的是同学,有的是生意工作伙伴,有的甚至于面熟陌生不知名的人,总之几乎每次都能有不期而遇之事发生,于是旅途便不再寂寞枯燥,精彩许多。现在想想,当时大家都年轻,都在一条线上讨生活,来来往往不期而遇的事是不足为奇的。然而慢慢地变了,我还是老样子,频繁地来来往往,可熟人却几乎碰不到了,回想起来这两年间,竟没有碰到过一个熟人。
  现在的风气流行怀旧,古董的价格日日飞涨,朋友也讲究老的好,几年几十年不联系的老同学、老朋友都开始交往起来,于是过去那些经常在旅途上不期而遇的朋友又有机会相逢了。有一次聚会又碰到老朋友了,大家聊起各自近况,每人都有骄傲的吹嘘,每人都衣冠楚楚养尊处优,一副颐养天年的福相。当得知我至今仍然频繁地穿梭在那条线上时,一桌子的人竟不约而同地露出惊讶表情。这把年纪了,你还歇不下来呀!是呀,生活所迫!我这样回答,自己也感到此时的我,表情非常地凄惨落寞。

  
(2)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的故事不胜枚举,不过我认为有一件事是史无前例应该记一下的,这就是发生在明朝永乐年的惨案——灭方孝孺十族的冤案。

    据史书记载,本来只是一方诸侯的燕王朱棣将自己的侄儿建文帝杀了,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永乐皇帝。朱棣的这一不义之举,当然会遭到许多正义者的谴责,方孝孺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方孝孺是建文帝的重臣,又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大学者,当时被人誉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所以朱棣取得皇位后便想利用方孝孺的影响力为他起草诏书,然而得到的只是方孝孺大义凛然的四个字“燕贱篡位”,朱棣恼羞成怒,于是在朝堂上有了这么一段对话——

 

<>    朱:“先生不为自己想想,难道不怕灭九族吗!”

    “贱坯,灭我十族又何惧!”

    这还了得,朱棣暴君嘴脸再也掩不住了,残忍地将方孝孺一门九族全部杀尽,还不甘心,又硬是将方孝孺的门生弟子算上一族,凑成十族,整整杀了七天,共计873人被杀。方孝孺自己之死的壮烈,更是可用惊天地动鬼神来形容。

    诛杀十族,空前绝后,朱棣的本意是想将方家及其有关系的人斩草除根,然而,这位至高无上的皇帝并没有如意,方家并没有被斩尽杀绝,远的不说,就说2002年,为纪念方孝孺遇难600周年,有关方面举行的活动上,就有几十位方家的后人从各地赶来参加,更有江阴的六铭洪老先生出资十万为方孝孺塑了个铜像,据六老先生说,他是正宗的方孝孺后裔,当年方家后人为了躲避杀身之祸,将方改成六,因为六字右下角的一捺勾一下就是方字了,另外六老先生还出示了他家的家谱来证明他的身份。据统计,方家的子孙现在遍布世界各地,总人数可达数万人,可以说香火旺盛。

    想想当年的那位暴君朱棣也可笑,他想用强权来消灭方家,结果人间自有真情在,在千千万万好人的帮助下,方家还是代代生息地生存了下来,这正说明了一条真理:好人是杀不完的!

 

(3)

    《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处,荒冢一堆草没了。说得有道理吗?当然是有的,不过我则认为,这只是曹雪芹这位破落公子的切身体会而已,因为世界上的所有将相们是绝不会这么认为的,他们是没有一个人会甘心自己变成“荒冢一堆”的。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将相本无种。这就是说好些将相们都是英雄不问出身的。他们本来出身低下,在社会的底层尝尽人间辛酸苦辣,他们不甘心,于是豁出命来去奋斗,变成了将相,大家帮他们想想,他们怎么会愿意再失去将相这么个尊贵的地位呢!不愿意的!打死他们也是不愿意的!


(4)

  中国的文化思想历史悠久,其中优秀的东西很多,但应该看到糟粕也是不少的,而且这些糟粕有些往往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损害是很大的。譬如说“劫富济贫”。这个思想,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之落后,其是罪魁祸首。历史上的那些坏人正是披着这件漂亮的外衣堂而皇之地去干那些强盗的勾当的!翻开历史看看,哪个劫富济贫者真正为了“济贫”而去“劫富”的?没有!所以说,这个思想从小的方面说是在为强盗正名,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在破坏着整个国家的经济正常发展。大家想想,中国有过奴隶社会,有过封建社会,为什么没有资本主义社会?放眼民间,怎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公司、大企业。这是因为大资本家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是要靠几代精英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可我们的国家,有过这样的氛围吗?没有!经济在一段时间里发展了,有些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了,于是盗贼便蜂起了,为什么能蜂起,究其原因正是打着“劫富济贫”的幌子,骗取大众的支持,强盗们才能堂而皇之地行事的!平白无故地抢别人东西,强盗就是强盗,不管你抢了去干什么,不管你有什么理由,抢东西就是强盗!这么简单的道理,在我们中国却说不通,以致千百年来林林总总的“劫富济贫”者们一直能大行其道。可悲,可哀!
  还有一个要不得的思想,就是“学而优则仕”。本来我们国家读书人就不多,这不多的人当中的精英——“优者”又都去“仕”了,那么可想而知,真正需要精英们来做的事情,比如学问、比如科学、比如经济等等,等等,则都只能由一些非优者在勉为其难着。这样时间长了,终于便将我们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怪物,或者说变成了一个畸形的国家:一流的统治、二流的学问、三流的科学、四流的经济……末流的道德!
  学而优则仕,还有一个危害,就是破坏了知识阶层的独立性,它极大地毒害了知识分子的心灵,使知识分子都热衷于去“仕”,而最终将整个知识阶层变成了一个依附于统治阶级的陪衬品,就像寄生虫一样附在动物身上,吸着动物的血而生存,一旦失去了依附,就只有死路一条!
  知识阶层没有独立性,注定着知识者不能在这个社会起主导作用,其中的精英“优”者充其量也只能是个“仕”,换句话说也只能在司令手下捞个师长旅长的干干。剩下的大批非“优”者或者是“优”者而时运不济没能“仕”者,就只能听天由命靠良心过日子了。有良心不好心术不正或便去当帮手,帮人干陷害人的勾当,有良心好的,心术正者便只能独善其身,干些“采菊东篱下”之类的无聊之事了。于是乎翻看中国几千年的一部历史,这么多聪明的读书人,除了留下几首词曲,几部书稿,竟没有一件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事情。于是乎,泱泱大国,几千年来一直不能傲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可悲,可哀!

 

    信马由缰走笔至此,不由突然感到这文章犯了个大忌,东拉西扯的,不知道在说什么。是呀,仔细想想,自己也搞不清到底想讲什么事情,深更半夜的鬼话连篇。呵呵,活到六十岁,就这水平。可悲,可哀!

 

转自《文学报》,刊登时有删节。

  

                

 

    祝子平:1953年出生,江苏江阴人。1970年赴云南橄榄坝农场插队,1978年返沪。1987年上海外国语学院夜大学日语专业毕业。1988年赴日本留学,在大阪教育大学攻读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金色年华》、短篇小说《大蛮》、微型小说《一把烟丝》《香米》《纸钱》,翻译作品有长篇小说《第四个神话》、《飞越彩虹》,《日本畅销小说选》(三集)和电视剧本《东京爱情故事》等,共出版作品十余册。短篇小说《一把烟丝》获“几度春秋”征文大赛二等奖,《纸钱》获全国第二届微型小说大奖赛二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