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松:穿梭于幻想与现实的夹角

(2012-03-01 09:10:23)
标签:

中国文学

科幻小说

韩松

火星照耀美国

世贸中心

分类: 韩松科幻

韩松:穿梭于幻想与现实的夹角

 

韩松:穿梭于幻想与现实的夹角

    作家韩松的科幻小说《火星照耀美国》(又名:2066年之西行漫记)成稿于1999年,今年1月再版。书中描绘了一个被末日气氛笼罩的世界,其中一国哀鸿遍野、暴乱不断,韩松为这个国家取名“美国”。另一个国家则是仅有的一片“福地”,虽然也面临着虚拟网络使用过度带来的威胁,但因管理得当,总体稳若磐石。这个国度被韩松称为“中国”。
    完成《火星照耀美国》时,韩松已是国内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但这本书的出版仍几经波折。“当时这本书被好多出版社拒绝。”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韩松回忆当年:“编辑说,你怎么能够宣告美国衰弱?怎么能够描述世贸中心被恐怖分子摧毁?”
    接下来,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令人震惊,世贸中心倒塌之事无须赘述。而书中写到的那些在2066年如多米诺骨牌般集中爆发的灾难:国际难民问题、核威胁、自然灾害、互联网泛滥,也相继在现实中的21世纪渐次显现并愈加尖锐。
    韩松并非预言家,而是一个一直站立在中国新闻前沿的新闻人。只是,在业余时间,他也是一个用魔幻视角冷静观察现实的小说家。这个曾经采写大量文化、经济、政法领域报道的记者,现在仍身兼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和对外新闻部副主任。身处国家通讯社领导岗位,韩松的工作需要他的态度一丝不苟,务实求真;而当他进入科幻的世界,思想则又如流羊奔马,无际无涯。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始终在韩松的文字世界中交织。
    “新闻即科幻,对我来说,把现实记录下来,常常就成了科幻。”韩松对记者说,“新闻”还是“科幻”,常常仅在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只是,八小时之外的韩松选择了将观察所得的“原材料”放置到一个思想的“彼岸”,怀着魔幻的态度,从未来看现在,批判现实社会的种种,其用心则是希望推动改进。

彼岸可以看得更清

    《火星照耀美国》2000年初版时,中国正拐入新世纪的转角。那一年,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彼时的国人大都怀抱着“大国崛起”之梦。
    这本小说则直接将世界带到了2066年:那是一个倒置了现实力量的世界,“中国”一跃而成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则是一个信仰缺失、网络崩溃、洪水侵袭、叛乱不断的国度。
    这样放置两国的地位,并非出于作者的“大国心态”和对未来世界的预判。韩松想要探讨的是“人类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换位也是为了让人们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站在另一个位置看待中美两国,看待整个世界。
    “2066年,‘美国’的景象不仅可以是100年前‘中国’的镜像,也可以说是100年后‘中国’的镜像。而书中的‘美国’同时也是中国的镜像。一段时间,人们常说‘中美国’,大概是说这两个国家在某些方面很相似吧。”韩松说,“作为科幻小说,常常更喜欢采取换位观察的方式,跑到彼岸去看,这样看得更清楚。”
    他自言,这本书不仅透出了自己对中国与美国的担忧与无奈,更多的是自己对这种不确定未来的惶惑。就人类的产生而言,“像人类这样处于智慧食物链最高端的,极其稀少,完全是不可替代的机缘所致。对此,中国和美国,都还缺乏反省。”韩松说。
    除了交换站位,韩松还将人性、世界置于一种极端的环境中,构造一个试验场。“在网络时代终结的前夜,大洪水吹响了咒语的风笛。新人类在废墟中悄然出现,拖着长尾巴,昂着机械头颅。灵杖、肯尼迪鸟、发酸味的围棋、宠物妖精们在菩提树下欢聚。”韩松写在扉页上的语句便是他整本书所描摹世界的概述。也正是在这个极端的世界里,韩松才得以施展拳脚,用文字直观地展示世界的偶然、生存的荒谬、人性的复杂,以及历史与文化的多面。
    如同韩松在书中所表述的,美国不仅有《独立宣言》,也有起草人的丑闻;不光有公民权与美德、信条,也有南北战争、奴隶制度;不光有马克·吐温、爱伦·坡,也有一些表面风光、实则糜烂的政客。
    小说中的一些场景,也常叫人分辨不清是魔幻还是现实:当互联网被过度依赖,‘美国人’开始拒绝经典、质疑真理。进而,他们陶醉在浅薄的陈词滥调和讽刺中,教养、学识与信念开始无以支撑他们的躯体。当外界灾祸来临,社会开始崩解,人们陷入了对本国历史的深度渴求之中。诸如此类的许多场景,尚未成为现实,却也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担忧,“科幻是现实的镜子。如今,很多认真的中国科幻作家对现实都有思考。小说不能只是文字游戏”。

科幻是判断理想主义的指标

    在韩松看来,一个人是否热爱科幻,是其身上是否存有理想主义的指标之一。在一次与同事的聚餐后,韩松目睹不少“80后”的孩子都要返回租住的房间,不禁感慨,写下一篇名为《八零后为什么比我们那时还艰难》的博文:“八零后与我另一个不同的是,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人,有更多精神上的追求。”随后,他写到这样一个细节:“我到单位十年,身边没有遇上一个喜欢科幻的。但‘80后’来了后,这样的人就多了。”
    “‘80后’确实不像我们这一代那样现实,他们中的很多人喜欢一些超越性的、很纯的东西。但随着这个社会越来越现实,这样的理想主义情怀恐怕很难保持下去。”韩松对记者说,“我本来觉得,国家非常需要的是如乔布斯那样有创造性的人。但现在的社会还不具备产生这样一批人的条件。因为,‘80后’的生活有着很多艰难,现实的压力让他们的精神产生纠结,身上的理想主义很难保持下去。”
    自韩松开始写作科幻小说算到如今,已有30年时间。科幻似乎已深深浸透他的思维,常常是不自觉地,他会将自己的观察与科幻联系在一起。在2011年末看到对“达·芬奇案中案”的深度报道时,他在博客中写下了自己的感慨:“愈加觉得这个世界是出科幻剧,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还需要等待三体人来做解答。你不加入仪式本身,就很难知道小宇宙的究竟。”
    韩松对国际政治局势的观察、对于大国兴衰的态度,也都能在《火星照耀美国》的字里行间看到。这不免让人将之与他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这种观察在韩松看来“跟职业有一定关系,但更多是自己平时的关注”。他说:“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关注这些。房地产商、石油大亨、驾驶员、卖菜者,都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
    在盘点自己的2011年时,他这样写道:“这是仪式性的一年,为写作精品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遗憾的是我眼高手低)。”目睹了建党90周年、辛亥百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天宫对接、航母试水等仪式性事件,接下来的每一个清晨,这个新闻人或许又会将许多工作中的未尽之言浇灌到科幻的田地。它们会被用一种未来的、魔幻的视角改换面目,却同样是现实世界的镜像。

    转自《第一财经日报》,作者不详。

 
内容简介

     《火星照耀美国》的故事背景为,2066年时,中国已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则已经衰落,而以超级电脑“阿曼多”为核心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生活的世界,“阿曼多”则几乎成为上帝。
    主人公唐龙是中国的围棋神童,应主办方美国的邀请随中国围棋代表团去参加世界围棋大赛。在美国,唐龙经历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倒塌、“阿曼多”瘫痪、加入孩子军团寻找能预言未来的“灵杖”、陪伴有尾巴的基因改造少年纽曼寻找父亲,以及美国第二次南北战争,等等危险而荒诞的遭遇后,最终被中国救援军解救。而火星在此过程中一直妖异地照耀着中天,看上去诡怪,却又好像亘古如此。

作者简介
  韩松,生于重庆。1984—199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英文系、新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及法学硕士学位。 1991年进入新华社,历任记者、《瞭望东方周刊》杂志副总编辑、执行总编辑,现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中国军队》杂志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小说等著作十余部,多次在海内外获得大奖。作品被译为英文、意大利文、日文和希伯来文。
  
    《火星照耀美国》
    作 者:韩松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

  目录
  自 序 当强盛中的强盛一去不再 001
  第一章 围棋的声音 005
  第二章 陆地的葬礼 043
  第三章 诺亚方舟 077
  第四章 少年乐园 113
  第五章 信息冰河 161
  第六章 新人类 211
  第七章 战争风云 277
  第八章 亚洲之星 333
  第九章 未来的阴影 381
  “鬼魅中国 ”与盛世忧思 飞氘 4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