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科幻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2011-1-6
11:56:51 来源:文学报 作者:林潍克 张滢莹
http://www.ewen.cc/images/fenmian/9787208095618.jpg 2010年末,刘慈欣的《三体3》和韩松的《地铁》两部重量级科幻小说相继出版,不仅在科幻小说的读者圈里引起轰动,科幻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型小说,也引来大众关注。有人说,科幻在中国的第二个春天即将到来。
电话里的韩松有些内向,话语不多,这也是他在许多场合中给人留下的印象。记者曾在一个笔会上见过韩松,无论是与科幻迷的互动,还是笔会上科幻作家们的座谈发言,他始终独坐一角,面前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噼里啪啦地敲击键盘,在微博上给未能到场的科幻迷进行会议直播。
韩松是国内新生代科幻作家中颇有争议的一个,与其他新生代科幻作家相比,他的小说显得惊世骇俗,看上去似乎完全异于传统的中国科幻作品,这也在读者中形成了两个极端:喜欢的人爱不释手,不喜欢的人表示作品晦涩难懂,而且大多缺乏科幻小说中常见的“硬科幻”元素。
由于科幻作品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科幻小说“姓文姓科”的争议就一直存在,当下的科幻作家圈里对科幻作品的定位也存在一定争议。比如刘慈欣就认为,科幻文学不是精英文学,科幻写作在目前仍处于小众地位的关键是作品和市场本身。与刘慈欣相比,韩松的作品更被外界认为“晦涩难懂”。韩松不回避与刘慈欣的比较,并认为刘慈欣写的东西更容易让读者去理解,但对他而言,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才是第一位的,由此产生的与读者实际生活、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不应被过分夸大。“比如当初摇滚乐出来的时候,也是长期存在于地下,大家需要这种表现和宣泄,因此摇滚乐才逐渐被社会所接受,科幻目前所走的路也是同样的道理。”他说。
作为类型小说的一种,科幻小说在长期都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大多数人对其了解不多,许多人将其视为儿童文学的一类。对于科幻小说与主流文学的关系,韩松强调,希望各文学流派之间互相不要有门户之见。特别是科幻创作,作为小说的一类,应该向主流文学学习,同时需要保持科幻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作为一种类型文学来说,它也要表现人类对未来技术和未来社会的感受。
写作中,韩松更多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现实社会。对于科幻小说和社会现实的关系,他认为,现代社会变化非常快,科技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科技对人心灵的改变在传统文学书写中有很大局限,因而需要新的一种文学形式去描写现在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在中国,我们生活在从农业到工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中,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到今天,呈现出比科幻更‘科幻’的特点。我们感受到人性在世界、未来、科技、资本、权力的五重构架下异化。”他说,“对我来说,写科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能够继承《一九八四》、《五号屠场》、《万有引力之虹》的文学先锋精神,并将它本土化。”
包括新作《地铁》在内,韩松在作品中喜欢将人物设定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考虑在各种极端情况下的人性问题。“也许是感觉到,世界的真实面目就是封闭的———比如地球,就是封闭在宇宙空间的一个孤岛,我们的社会其实也是这样,人的心灵也大抵如此。”在谈及这个问题时,韩松说,“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很开放的世界中,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只是把感觉和观察到的写出来。”
韩松的一位同事曾经说,韩松其实是一个观察中国的思考者,他写的其实不是什么科学幻想,而是以超现实的方式记录他所看到的世界,将他在工作中不能表达的所看所听所想,写成曲笔的小说。科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现实的隐喻。有意思的是,在韩松之前的一部作品中,就曾“预言式”地描写了美国双子塔的倒塌。他笑言,科幻作家们在作品中不断地毁灭世界这一点大概和恐怖分子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对现实世界中的标志性建筑比较感兴趣,都会想怎样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找的目标性会比较一致。
相对于目前已经面世的小说,韩松更多的作品则是用科幻的手法记录自己的所观、所想,大多成了“压箱底的宝贝”,但他并不是特别在意,因为对他来说,科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