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反抗期,父母如何巧说“不”/高培明译

(2009-05-30 12:40:24)
标签:

幼儿教育

家庭教育

高培明

教育

分类: 高培明译著

第一反抗期,父母如何巧说“不”

高培明 译

 

     许多儿童在二岁至五岁期间会经历一个被称之为“第一反抗期”的阶段。
     此前时时处处唯命是从安然而居的这些孩子,从这时起开始有了主见,并试图反抗大人。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些甚至在一岁多的时候即已显出此种征候,他们“不要!不要!”地嚷着,力图藉此手段抗拒大人的指令,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这种转变着实令做父母的倍感意外,他们一直竭尽所思地给予孩子关爱,此刻却无法及时调整关爱的方式以应对这种变化。于是,这些父母初则愤然厉声斥责,再则茫然不知所措,最后极易因身心疲惫、不堪烦扰,而只能颓然任其所为。
     儿童的这种反抗态度可能源于下述原因。
     (1)自我意识的萌芽
     反抗的首要原因是“自我”意识的发育,亦即儿童随着自我要求、自我思维的清晰化,而企图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但是,这种要求与思维此时尚未达到充分完善的程度,所以他们就只能事事采取反抗的态度了。
     而且,这种自我表现的意志力会逐渐增强,并加大反抗的顽强程度。调查显示:有百分之八十四的正常儿童经历过这个反抗期,而同样经历过该反抗期的意志薄弱儿童却只有百分之二十一。大概正因为如此,“反抗期是儿童正常的证书”这一观点,才会得到世人点头称道的吧。
     (2)旺盛的运动能量
     第二个可以考虑为反抗原因的,是儿童处于这一阶段时的旺盛的运动能量。
     当儿童的运动机能发育到足以称之为“身体独立期”时,他们就想要自主地四处活动。要是做父母的多管闲事地拦住他们,喋喋不休地“不行!不行!一个人走路危险啊,我来扶着你吧”,冲突自然就又发生了。其实,父母应该让孩子痛痛快快地运动。
     (3)自我中心性
     自我中心性是贯穿整个幼儿期的,特别是在这种年龄的时候,由于儿童既缺乏知识与理解能力,更无社会经验,且无法理解别人的意思,难以控制自己,所以他们动不动就固执地不听话。这种自我中心性,看来也是导致他们反抗管教的原因之一。
     (4)矛盾感
     任何反抗期都是充斥着矛盾的,第一反抗期也不例外。
     “我要自己做,我会做!”孩子说是这么说了,可实际上做的结果并非所愿。于是他们心里对大人的依赖感就会抬头:“现在你们怎么不来帮帮我呀!”可是父母对此却视而不见。这时的儿童就陷入了所谓“自己独立还是依赖大人”的进退维谷的混乱与矛盾之中。他们此时的自暴自弃的心理似也会强化他们的反抗。

     况且,这一时期的孩子还处在许许多多问题的包围之中。
     譬如,培养生活习惯所需的训练,和结交不久的小朋友发生的争执,与智力发育结伴而来的诸多疑问,还有那好容易学会的生活语言的反复练习——大量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孩子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而这一切父母是没想到的。
     尽管压力很大,父母却抱着更高的期望,还是一味对孩子提出难度更高的要求。
     然而,孩子仍然以惊人的成长突破了这道难关,他们不知不觉地摆脱了危险的动作,不再让父母为此而不安了。可以说,他们是成功地彻底甩开了父母的搀携。
     儿童的发育有快有慢,但大体来说,让父母头疼的第一反抗期为一年左右。
     反抗期是一场独立与依赖的争斗,它决非儿童一个人演的独角戏,扮演戏中另一个角色的正是孩子的父母。因为不管怎么说,这出戏演的就是向往独立的孩子与倾心呵护的父母之间的意见对立。
     所以,这时的父母如果处置态度得当,即可积极将儿童原本的反抗有效地诱导至独立的方向;反之,如果处置态度失当,则恐难避免让孩子养成不合常理的怪僻性格。不言而喻,掌握处置态度的要点是至关重要的。
     (1)理解孩子的想法是进行指令的前提
     如果父母一旦遭到二岁孩子的反抗,就怒冲冲地训斥他“老实点”,那么自己就极易形成想要惩治孩子的心态,而孩子的反感与反抗也会随之日甚一日。父母和孩子决不能处于这样一种对立关系,因为这种对立将会对未来留下后遗症。
     所以,应该采取的方法是,父母先要对孩子说此时孩子心里想说的话:“我知道了,你想等一等再吃饭,现在还要再玩一会儿,对不对?”孩子得到理解,心里就满意了。然后,再要求他结束游戏:“那么,等这个钟响了,你就把玩具收拾掉吧。”到了这时候,钟“说的话”比父母说的话就更管用了。
     (2)说明与指令要简单易懂
     “妈妈不喜欢,瞧你这个泥猴。妈妈最讨厌脏孩子了!你别吃饭啦,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吧!”
     孩子想再玩一会儿的时候,母亲想叫他待一会儿再玩,却又不给他吃饭。像这样的限制方法,会导致孩子思维的混乱。
     “那妈妈可就先回屋子里去再等你一会儿了哟,瞧你这一身灰。”像这样理由与指令条理分明、简单易懂地对孩子说话,是很重要的。因果关系混乱的训斥,只会加剧反抗,这种做法多半是出自想要惩罚孩子的心态。
     (3)指令不可要求过高
     孩子煞有介事地说了声“不要”的瞬间,做父母的骤然会有一种孩子已经长大了的感受。而且,当被告知这不过是一种“反抗期”的表现时,他们却会感到“这孩子已经挺像个人了。”
     其结果是父母亲马上又对孩子提出难以实现的要求,亦即马上提高了期望值。
     但是,孩子是并不会因为反抗期的到来而一夜之间长大成人的,二岁的孩子毕竟只有二岁。对他们只能比对一岁的孩子稍稍提高期待与指令的标准,过高的要求只会加剧孩子的反抗。

 

刊于《科学生活》2008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