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躁动的宇宙艺人刘慈欣上/作者上原香;译者大飞不动

(2007-03-01 09:01:03)
标签:

科幻

刘慈欣

宇宙艺人

上原香

分类: 科幻评论
发信站: 水木社区(Sat Feb 17 06:22:30 2007)站内
(译自《中国現代文学の越境》,勉诚出版《アジア遊学N0.94》)
  作者简介:上原香,1973年生。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主要论文有:《王晋康的科幻小说》(发表于《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报》第19号、2005年)、《中国科幻小说——韩松〈红色海洋〉试论》(中国文艺研究会《野草》第78号、2006年)。主要翻译作品有魏微的《大老郑的女人》(《同时代的中国文学 Mystery in China》釜屋修主编,东方书店,2006年)等。
  
  1999年,刘慈欣以业余作家的身份,甫一亮相,就在瞬间成为了中国科幻界的领军人物。深受克拉克影响的刘慈欣,也拥有一双仰望宇宙的眼睛。然而,虽然一直把克拉克尊为科幻小说创作的师长,刘慈欣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里充满着爱国情怀,在引起争议的同时,也深深地虏获了“磁铁”们的心。就连刘慈欣最喜爱的,单纯描写想象中的外星人技术的作品,也体现出他的这种独特的风格。就是这样,科幻的市场与读者,在这位躁动不安的宇宙作家身上,不断累积着他们的梦想。
躁动的宇宙艺人刘慈欣上/作者上原香;译者大飞不动
  
作家刘慈欣:在当今的中国科幻界评价最高、“粉丝”最多

  刘慈欣,山西省娘子关发电厂工程师,业余作家。1999年,在《科幻世界》(科幻专业杂志,中国科幻界代表刊物)上发表《鲸歌》、《微观尽头》。其后,以《科幻世界》为舞台,不断进行创作活动。自进入科幻界以来,刘慈欣每年都荣膺《科幻世界》主办的科幻作品奖“银河奖”(在一般读者的投票基础上由评委评选得出)。刘慈欣犹如慧星一般突然出现在中国科幻界,又在短短数年之中俘获了无数“粉丝”的心,成长为中国科幻作家的代表人物。
  刘慈欣深刻感受到,科幻是需要市场的,因此非常重视读者的感受。刘曾经构想过一个系列,但在第一部完成后读者的反响却不尽如人意。因此,虽然刘本人很想继续完成这个系列,但考虑到读者,还是毅然停止了后续作品的写作。这就是刘慈欣。
  
“真正的科幻”
  刘慈欣科幻创作的理念是:“在想象的世界中让大家看到科学之美”(《网上访谈》,《科幻世界》2002年第1期)。科幻小说的阅读,时常使他面对宇宙,陷入沉思。这种沉思,也转而使他面对科幻的态度发生转变:从兴趣爱好到毕生追求。而能够让他产生这种沉思的作品,则当属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了。
  《2001—太空漫游》描写了这样一部史诗:人类因一块外星种族送到地球的黑色石板(独石)而由猿变人,直至进入太空。“发现号”太空船上的宇航员与船上的主计算机HAL9000拚死搏斗,最终转变为一个巨大的精神存在—Star Child。这部在科幻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将读者带入了漫长的时间和无尽的宇宙空间之中,使读者体验了宇宙与生命的神秘。刘慈欣在回忆起读完这部作品时的感觉时说:“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这使我深深领略了科幻小说的力量”。(《SF 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
  顺理成章地,刘慈欣对科幻的见解与体会,深受这部给他带来巨大震撼的小说的影响:真正的科幻应该使人们感受到宇宙的宏大,应该使他们终于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来,长久地仰望星空。(《她是最能体现人类特点的文学》)
  
主角:流浪宇宙的地球
  在《流浪地球》(刊载于《科幻世界》2000年第七期,2000年度银河奖特等奖)这部作品中,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刘慈欣对宇宙的这种沉思之情。
  作品的时代背景为太阳即将成为红巨星,也就是21世纪后约50亿年后(貌似作者对《流浪地球》的理解有点问题。因为《流浪地球》的背景设定应为近现代,太阳是突然间转向红巨星演化的。小说中人类的技术力量也只发展到能制造出上海或者纽约这样大的非常,并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五的程度上。如果是在50亿年后,那么人类的技术力量远不止这样——译者)。一直仰赖太阳维持生态循环的地球,即将面临不但失去生命之源——太阳,而且还将被演化为红巨星的太阳吞噬的灭亡危机。
  刘慈欣所设定的剧情,是人类凭自身的力量推动地球,逃出太阳系,探求新太阳的过程。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用地球发动机停止地球自转的“刹车时代”、脱离太阳引力的“逃逸时代”、加速飞向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的“流浪时代”,和成为比邻星的行星的“新太阳时代”。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流浪地球》的讲述者“我”,是一个男性,出生于刹车时代终结时期,生活于整个“逃逸时代”和“流浪时代”初期。“我”不断经历并记录了随着整个移民计划的推进而对地球环境、人们的生存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眺望宇宙天体时的感受:面对已化为死神的太阳的恐惧、灼热与极寒反复交替的地表、由于地球轨道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岩浆入侵地下城市的惨景、横跨太平洋机动冰橇拉力赛、因冲入小行星带而引发的巨型海啸、因流言而导致的武装叛乱、伴随着巨大的压迫感临近木星、逐渐远去的太阳、太阳之死等等。
  面对死亡的恐怖,爱情已经成为次要的东西了。然而,人类还是在为2500年后,100代后的子孙而努力,这多少显得有些别扭。但也正是因为对后世子孙的爱,使已经老去的“我”,在手记的最后,眼含热泪,仿佛看到第100代子孙重新在绿色的地球上欢笑,看到妻子向自己跑来。实际上,“我”心中的情感,已经从对人的爱意,升华到了对地球的热爱。
  伴随着对失去了太阳,在宇宙旅途中长久孤行的地球的同情,刘慈欣那充满感伤情怀的语言,使读者在脑海中长久浮现出一个在茫茫宇宙中孤单流浪的地球的震撼形象。
  不可能,所以有魅力
  在《流浪地球》中,刘慈欣描写了巨大的“地球发动机”。这种庞然大物,使逃离太阳系的计划得以成为可能。“地球发动机”高一万一千米,犹如一座金属之山,被形容为“上帝的喷灯”。它的内部设有重元素聚变反应堆,在亚洲和美洲大陆上共有一万两千台。这些地球发动机共同喷出等离子光柱,停止地球的自转,改变地球的运行轨道。而重元素聚变反应堆则成为了太阳的替代品。关于对机械的描写,刘慈欣例举了凡尔纳和克拉克的作品,这样说道:
  我从凡尔纳的小说中感觉到,科幻的主诣在于预言某种可能在未来实现的大机器,但克拉克使我改变了看法,他告诉我,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像中的事物或世界,这种想像的创造物,在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略)对于克拉克,他最吸引科幻读者的创造物是独石和拉玛飞船,而有可能变为现实的太空电梯给人的印象就没有那么深,已经变为现实的通讯卫星吸引力就更小了。(《球状闪电》后记)
  不可能,所以有魅力。这是刘慈欣所感悟到的。他在《球状闪电》的后记中继续写道:中国的科幻作者创造自己世界的欲望并不强,他们满足于在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世界中演绎自己的故事,我们的科幻小说中那些世界都是熟悉的,只剩下故事了。(略)但如果我们一时还无力创造整个世界,是否能退而求其次,先创造其中的一个东西呢?
  比起在已经创造出来的世界中演绎故事,创造出崭新的一个东西,这,更加有意义。
  变身为恒星际飞船的人造太阳
  对目前尚未完全能够精确预测气象的人类来说,要控制气象现象中的蝴蝶效应,抑或完全掌握混沌理论,不啻是一个梦中之梦。但在《中国太阳》(《科幻世界》2002年第1期。2002年度银河奖)中登场的人工太阳(名字正是“中国太阳”),却完美地实现了这一梦想。不仅如此,“中国太阳”还成为了飞翔太阳系外的恒星系太空船。
  《中国太阳》的主人公,是一位中国西北的农民的儿子,水娃。小说描写了自他离开山村,直到成为宇航员的经历。与其说《中国太阳》是一个冒险故事,倒不如说是一部励志小说更贴切些。
  离开黄土地的家,成为移民挖煤工的水洼,被洗脸盆中劈头浇下来的水,被不同于缺水的家乡的甜丝丝的水所感动。但水娃没有停止脚步,来到了矿上同伴口中灯更多水更甜的城里,并且遇见了庄宇。庄宇是一位前大学教授,他发明了利用太阳能发热的“太阳灶”和能够自动变形的“纳米镜膜”。为了推广“纳米镜膜”,他辞去了大学中的职务,投入全部资金,奔走于市场之中。某天,水娃和庄宇从电视上得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太阳工程”已经启动。随后,水娃接受庄宇的意见,来到了北京,成为了一名高空清洁工。一天,水娃偶遇已经成为中国太阳工程要人的庄宇。由于拥有高空清洁工的经验,水娃又一次改变命运,成为了人造太阳反射镜的清洁工,也就是“镜面农夫”。水娃和其他从农村走出来的太空蜘蛛人一道,在严酷的宇宙中表现出了比高学历者更好的工作水准。二十年后,由于 “中国太阳”的作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的防护林茂密葱绿,水娃故乡缺水少雨的气候也得到了改善。但是,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已经被时代所淘汰的“中国太阳”面临着退役的命运。这时,水娃提出,把中国太阳作为一艘载人恒星际飞船。就这样,“中国太阳”搭载着水娃等二十多名宇航员,面向太阳系外,面向宇宙的远方,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人造太阳是为了克服缺水的国情而生,当它完成历史使命面临被抛弃的命运时,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一艘恒星际太空船。小说酣畅自如的情节,犹如爱情故事中的约会,抑或女主角短裙飘飞,露出底裤一般把故事推向高潮。(实在受不了了。原文为:その自在な物语の展开は、ラブコメにおけるお约束、ヒロインのパンチラのようにストーリーを盛り上げる。要不是我日文水平太差,不懂字面意思另有深意;要不就是女主角短裙被风吹气,露出底裤已经成了一种惯用句。还记得《阿拉蕾》中博士为了看到山吹绿老师的草莓裤头而大动干戈的那集吧?)
  即使肯定无法回到地球,为了追求航向宇宙的浪漫而踏上旅途的水娃向全世界这样说道:“飞出太阳系的中国太阳,将会使享乐中的人类重新仰望星空,唤回他们的宇宙远航之梦,重新燃起他们进行恒星际探险的愿望。”
  终极机器(deus ex machina,拉丁文,直译为机械结构之神)与中国的命运
  2003年1月,刘慈欣的首部长篇《超新星纪元》(《锋线科幻系列》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自1989年初稿诞生以来,历经14年,才得见天日。不过话说回来,刘慈欣进入科幻界,初次发表作品,那也是1999年的事情。也许正是因为拥有如此的出版经历吧,刘慈欣可能对这部作品有所偏爱。他自己评价说,和其后发表的长篇小说《球状闪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7月)相比,他在《超新星纪元》上倾注了10倍的精力。“从我自己来说,这部小说无论从文学上还是科幻上都是顶峰之作,以后也没有可能超越。”(《小∏访谈录》)。
 (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