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悯,是悲悯者唯一能做的事情/无心为善著

(2006-01-12 18:37:55)
标签:

中国科幻

王晋康

刘慈欣

韩松

星河

分类: 科幻评论
悲悯,是悲悯者唯一能做的事情/无心为善著
      这是俺昨夜读王晋康《精品科幻:善恶女神》的感想。1856年,德国物理学家冯·亥姆霍茨据热力学第二定义得出结论说,宇宙正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热寂)。这个结论震惊了整个科学界,然而却无一人能反驳它。这个结论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讨论,发现与牛顿力学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都相符合。而令大家沮丧的不是这个结论,而是在深入讨论后,任何现行的信息都不能在热寂的宇宙中保存这一结论。也就是说,人类的任何信息,包括我们的情感、价值观,当然也包括爱情都远谈不上地老天荒。
     王晋康先生看来近来对这领悟颇深。因为在他的作品是总是充满一种忧虑,一种无可言状的悲悯总是充满他的文字间。而这悲悯,除了对世事洞察的苦笑外,我还看到了一种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忧虑。如《黑钻石》,文中的男主人公为了给妻子造出生目礼物--世界最大的钻石,用手中世界上最先进的物理实验室模拟宇宙大爆炸。结果在数个“滴答”(一个“滴答”10-34秒)内实验失败,强大的压力、极短的时间……结果黑钻石是造出来了,但一个比质子还小的微型黑洞也形成了。而这个黑洞虽然小,但却在吞噬着周边的物质(同时它的质量也在增加),总有一天它会吞噬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而事实上,丈夫为了造出黑钻石,共失败了五次,造出了五个微型黑洞,而整个人类不仅不知道,而且就算知道了也是束手无策。文中的结局是夫妻相对无言。看到这里,不由地感觉到了一种明知结局而无能为力的感觉。对人类发展文明的反感也充斥着其他作品,如担心人类基因作物的《替天行道》也是这样。我个人对王晋康是极为佩服的。因为我早年因为他一篇《生死平衡》而改变了对死亡的恐惧、排斥心理,而能够平静地看待生与死。
悲悯,是悲悯者唯一能做的事情/无心为善著
 
    王晋康早年的作品,是积极向上的风格,对人类充满信心的,虽然也有对人类反思的。如《生死平衡》中就提出了维持一定死亡率是人类成长不可避免的代价这类观点,这一反医学上“救死扶伤”的传统,为此这篇文章被不少医学界的前辈斥为“异端邪说”,可惜的是2003年非典的爆发证实了王在1995年某期《科幻世界》上发表的这篇小说的正确性。2003年,王晋康继“平衡观论”后又提出了“低烈度纵火”的概念,在《善恶女神》里提出了这个观点,因为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人类医学的进步,结果人类自身的进化了数万年之久的免疫系统反而在退化。而人类社会永远也无法根除某个病菌的危胁,如南极冰融的古生化病毒,太空陨石可能携带的病毒等,所以培养低毒性病毒,任其在人类中传播,以“低烈度纵火”的方法持续化解危险的临界状态,让它们成为病毒世界的强势种群。这种低毒性病毒应有足够的毒性,能强化人的免疫力,使其能抵抗原病毒的传染。或许是非典给人的教训太过深刻,所以这个观点一出来,还是有部分人承认有道理。而另一些高高在上的人们,如网络写手方舟子等则避口不谈非典的教训,在人类社会绝对安全的这个前提下大肆抨击这是“犹太人的悲观论”。我不愿说谁是谁非,但至少王晋康的忧虑从非典情况看,是很值得认真对待的。这是题外话了。
     如上所说,王晋康早期的作品虽然有对人类的反思(如《七重外壳》),但更多的是对人类的信心。如《拉格朗日坟场》对人类牺牲精神及大公无私的爱的赞颂,还有《生死平衡》里所体现出的信心等等。但随着思考的深入,王晋康的风格逐渐转向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如典型的《黑钻石》,当然这种反思不是悲观,不然就无法解释《母亲》(地球人的偏支X星人灭绝了地球人类,但唯一的幸存者白文姬以德报怨,将凶残的X星人转化成新的地球人类,使地球文明延续)、《新安魂曲》(为验证爱因斯坦“超圆体假设”,中国**发射“夸父一号”环宇探险飞船,由于飞船将以近光速航行,飞船上的时间相对静止,这样飞船上的人可以活数百亿年之久,从而躲避宇宙灭亡(这个与宇宙热寂说都是假设)。可船员们在经历了数百亿年之后,这时太阳系早已灭绝了,宇宙间一片混沌,却发现地球人赁借光速地球计划的实施躲过了一劫,于是历尽沧桑的船员们终于回到了家。个人认为与宇宙热寂说有矛盾的地方,但其中大胆合理的想象实让人不忍释卷,如对双子星湮灭的描写让人身昨其境),所以说在后期王晋康的风格不再乐观,但也不是悲观,而是转入了对人类文明的深思。而之所以说他是个悲悯者,是因为他的作品里,不论是早期还是现在,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意境在内,一种对文明的反思(而且多是对灾难的痛心的反思)充斥了他的作品。一种洞悉了未来结局的而又无可奈何的悲悯(我认为这不是悲观,因为悲观在我看来,是不合理的)充斥着整个心灵。最新的作品《一生的故事》(未收录在此集中),体现得格外明显。写的与一个时空悖论有关(你能穿越时空的话,可能杀死你的祖父吗),但关键不在这里。关键在于对于命运的一种无可奈何一种无能为力,这有点接近惮的味道了。
悲悯,是悲悯者唯一能做的事情/无心为善著
    王晋康有篇作品也受争议较多,就是他早期写的《三色世界》。这或许与他在美国生活的经历有关,他写了一个涉及种族主义的话题,但关健还是在于对人类文明的反思。但偏偏有人却给作出莫名其妙的评论。典型的是吴岩--这个我一度十分尊敬的科幻界前辈。吴岩因此写的评论是《文学错位、性与王晋康的深层文学体念》(准确的原题记不清,但大体是这个题目),文中对王晋康的评论基本到味,但特意对《三色世界》的评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对主人公江志丽,吴岩认为是一个性欲强盛的有野心的女人,近而说她的实验方法不科学等等(真不知他读懂没有)王晋康创造这个女人形象完全是在反讽。估计王本人对这个评论也是不感冒,但基于吴岩的名望,也不好点他的名。所以在后记《我的三色世界》中特意说“对江志丽的科学实验方法加以辩论是十分迂腐的,因为本文着眼点完全不在此”,接下来每一句都是对《三色世界》解释,没有一条与吴岩相同,我看到这里,心里那个乐啊,不知吴老作何感想。
     (吴岩当过《科幻世界》编辑,写过一个《地球保卫战》,获中宣部多个什么奖励,不过众所周知,宣传部的官僚们口味与广大科幻迷的口味总是不同的。他给韩松《红色海洋》的评论基本上是一片赞颂,把他给捧上了天。但《红色海洋》里充满着吃人、乱伦、群交等描写,却不知为什么吴岩没有加上性和文学错位的评价。韩松早年写过一篇《深渊》,获当年科幻银河奖;后来又陆续写过《掠海者》等,分别发表,这个《红色海洋》是将这些短中篇扩张后纳入一个体系中的。由于当年写《深渊》等时韩松并没有《红色海洋》这个计划,所以硬接在一起,难免留下前后生硬的痕迹,特别是后面刻意加个郑和舰队到达西班牙的故事,太生硬了。这个小说当然有它的了不起之处,但缺点也是有的。吴岩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将它拔高到了令人不解的高度,从这里起对吴岩的尊敬就消失了)。
悲悯,是悲悯者唯一能做的事情/无心为善著
     但他评论刘慈欣作品“大气磅薄,充满工业粗旷的力量”,这个评论倒是深得我心。因为刘慈欣的最具代表作的《流浪地球》,虽然里面也有悲状的描写,但的确气势宏大、磅薄,让人印象深刻。其他的,如《地球大炮》、《人与吞食者》、《诗云》无不大气凛然,让人热血澎湃。即使是《朝闻道》也让人领略到一种舍身取义的悲状感。
    想想古今中外中,那些哲学学都是悲观性质的。文学作品中,悲剧也更是能打动人心,难度人类在冥冥中已感知到了自己不可逆转的命运吗?想到这里,无心不禁掩卷深思,昨日之日不可回,或许珍惜现在才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吧。悲悯者的本意,或许就在于此了。
(无心为善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