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这是一场迎接天使落凡尘的《春宴》——《春宴》


标签:
书评欢子安妮宝贝阅读春宴文化 |
分类: 听歌·读书·看电影 |
■书名:《春宴》
■作者:安妮宝贝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读家:欢子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这一本《春宴》似乎是一道分水岭,与之前她所有的文字都不相同,阅读完整本书之后我似乎看到了原来的那个虚无缥缈的天使来到了凡尘,这本书就是迎接她的春宴。
我是安的读者,一直都是。从她的第一本书到这本《春宴》我一直追随着她,一路读来有所得有所感悟。外界对这个独特的作者强加了许多标签和评判,对于人的评判我并没什么兴趣,我只是阅读文字,只是在文字里探询内心体会,再无其他。因此我并不介意作者写作上的变化,不同的内容可以带来不同的体会。人总是会发生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之物,安的文字也在变,这一本《春宴》似乎是一道分水岭,与之前她所有的文字都不相同,阅读完整本书之后我似乎看到了原来的那个虚无缥缈的天使来到了凡尘,这本书就是迎接她的春宴。
首先《春宴》的故事性很强烈,安之前的作品似乎并不注重故事的来龙去脉,读了那么多本总是遗忘不同的故事,留下的印象只是相同的人物和标记,少女、无法愈合情感伤痛的父母、白球鞋、棉布裙子、手镯、自杀、流离、抽烟……而这本书却不是,它有很清晰的故事,重点讲述两个女人的不同情感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完整的始末。
书中的人物也很明了,一个是“我”,虽然并未重墨描绘却牵起文章的头尾,阅读到最后“我”的作用开始发作,虽然并非重点却让人豁然开朗,明白了之前文字的用意。另外一个人物则是“我”笔下的一个女子,周庆长。她颠沛流离没有健全的童年,成年之后拥有不同的婚姻却只与清池获得纯粹隐秘的情感,最终这份情感像一朵怒放的玫瑰,从绚烂到凋亡。与庆长不同的女子是沈信得,她是一直与“我”通信的女子,把自己的经历讲述给“我”,并且最终与“我”发生紧密联系。信得是与庆长完全不同的女子,虽然看上去她们有相似的标记,同样流离失所、同样清醒、同样展转于不同的情感之间,但众多文字显示出了她们的对立,信得更像是“我”的未来,早已把种种隐秘情感小心收藏,继续上路。而庆长则像是“我”的曾经,徘徊在情感的深渊里索取纯粹的关系。
但不管怎样,很多细节都在告诉我们安在变化,同时《春宴》也在引领读者一些新的探询。首先一个变化是文字风格上的变化,之前的安喜欢在词句之间揉捏,比方说一些对话和句子似乎只能出现在她的书中而非现实。以前她习惯用书面语表达对话,虽然可以想象出对话男女的画面却觉得疏远。而这一次,在书中竟然出现了这样的对话:“你已经有三个孩子了,他们在温哥华。你还有一个北京女友在极度渴望为你生儿育女,你怎么跟我在一起?结婚吗?同居吗?”这对话更加贴近真实,语言不再晦涩。现在的安似乎更喜欢在名字上表达隐喻,人名、地名都是如此。春梅、歧照都是虚幻出来的地理位置,它们是在比喻如梅花般绚烂和在歧视下照旧生活的意义吗?庆长、信得、琴药、清池……也同样都是虚幻的人物名称,似乎也对应了不同的隐喻。
最大的一些变化来自于故事的终结,之前安书中的人物都难逃青春的纠结,那些文字中的女子多半坠楼、自杀、在索取纯粹的道路上选择放弃。而本书里的多个结局都呈现出了不同,就像安自己所说的,这是一个必然的经历过程,像是穿越隧道最终获得光明。庆长最终放弃了与清池的反复纠缠,信得把曾经的经历收藏,重新上路。这些都不再是关于青春的思考,而是一个成年女性新的探询。
这本《春宴》并非作者文字的终结,她以后还将出书。因此在本书里新开启的一些探讨只是一个新的开端,比如关于同性之恋的讨论、关于生育新生命的意义都是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的思考吧。青春如同天使般脆弱美好,成长却需要在凡尘中得到滋养,同样都是单纯、美好的事物,谁又能评判它的对错呢?如果读者与作者一起成长,则会一如既往地追随她的脚步继续阅读。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