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写景”的一些心得——读一梅《绿渊潭》有感

(2011-09-04 17:05:06)
标签:

如何写景

一梅

绿渊潭

朱自清

绿

分类: 01漫话评说

读一梅的博文《绿渊潭》再重温朱自清的散文游记《绿》,对“如何写景”又有所悟,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切磋交流:
 

对“写景”的一些心得——读一梅《绿渊潭》有感

此图摘自一梅博客


我在对《绿渊潭》的评论中写道:读《绿渊潭》,同样有读《绿》中“梅雨潭”之好心情,甚至更胜一筹,因为有照片之衬托,使人有亲临美景之感。我称一梅与朱自清同为“文豪”也许不为人信,一梅本人亦为谦推,然而,世上代代文豪均无定数,文章写多了便可沉积和升华,你可否信几十年后《绿渊潭》便是第二篇《绿》?想起来也令人发笑,所谓风景无非是土石堆积高低及表面形态,水深浅净浑而流动快慢,树木草花镶嵌于山水之间,当然还有蓝天白云、楼台亭阁之类,写来写去无非是这些物体不同组合后的不同形态。然而,文字组合的奇特正在于秉彰了这些不同形态之特征,而“文豪”就是驾驭文字组合的高手。请读一下文章中的这些佳句,是不是会使你有相同的感觉?!

 

以我看来,这二篇文章均属游记性质的记叙文。都是通过对“绿渊潭”和“梅雨潭”景物本身和包括作者在内的游人描写.来突出景物固有特点及带给游人的身心体验。这种写法相对另一种借景抒情的记叙文要直观和好写些。从写作顺序上来讲,都采取了常用的“从远到近”和“由外及里”的方法,分别将“硕大石头”和“梅雨亭”作为起始点,再按照景色的方位进行有序表述。当然,这里也不乏对全景和局部景的描述,如“闻名中外的天池没看见,看看小天池也不错”和“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的开头表述。但总体而言,二篇文章皆钟循于景色的方位。这样的写作顺序符合游人的思维,使读者有亲临景色之感觉。

 

读《绿渊潭》正文能带给我一种秀色可餐的诱惑,对精彩段落爱不择手,反复品味。这是为什么?思来想去,不仅在于文字之精彩,更是文章结构之精湛。有些作者写景写成了流水账,每处景色如蜻蜓点水,尤其现代写博文有媒体插图功能,反正是免费照片就往里插,结果使文章支离破碎、臃长不堪,令读者难握要领,甚至烦燥。一梅作为语文老师,对文章围绕主题展开手到擒来,更难得是,她能巧妙将文章引言快捷切入景色最佳点,请读“曲曲弯弯的山道,在一个栈道口,大家纷纷驻足拍照,我挤上前去,看见几十米深的沟壑,有一弯碧绿的湖水,山上几注瀑布狂吼而下,砸在深渊里……”廖廖几语,直入主题,非一日之功。她本人谦说借鉴了大师朱自清的写法。故“生有慧眼,去粗取精”,乃把握写景文章之最重也。当然,此文不足之处,也是插图亦过多些,若作精简为更佳。

 

读《绿渊潭》的另一感觉是一梅善于猎取“绿渊潭”的特征,并不舍措词功本进行描述。如“这就是绿渊潭,我们在它的头上,需走下去,才可以看到它的真面貌。一个之字形的栈道,挂在悬崖上,十分陡峭,上面的人只看见下面人的头顶,陡峭得吓人”。几句话将个“绿渊潭”的基本特点表达伊尽、维纱维肖。再有,“来到它的眼前,被它的美震撼了,如果世界上真有仙境,那肯定就是绿渊潭,这是一个佳景荟萃、神奇莫测的旷世胜地;是一个不见纤尘、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 ”。“站在这绝美的潭边,看着这温润的碧玉,似乎看不透它的底细,西湖似乎太淡了,南湖似乎太浑了。我想不起什么还能与它比喻,只有一句话,太美了”。“大概潭水太深,故能积蓄它的绿,潭面像大块的翡翠铺在山岩之下”这里.一梅运用了虚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准确、恰当地把个“绿渊潭”景地写得生动形象、真实感人。我想,如果朱自清还活在这个世上,也会被《绿雨潭》之美所征服的。

 

读《绿渊潭》的另一所悟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段。这是一梅最拿手“见缝插针”的本事,且抒情中不失欢乐、忧虑和诙谐。在本文中,一梅表达了三种情感,一是对“绿渊潭”美的震憾,如“油油的绿,嫩嫩的绿,醉人的绿,我的心被它迷人的绿征服了”、“我羞愧语言的贫乏,语言已经不能描绘它的美了”、“我只有贪婪的拍照,流连忘返,不忍离去”。二是对大师朱自清的崇敬之情,借其儿子的话“儿子感慨的说,我太佩服朱自清了,《梅雨潭的绿》描写的就是这境地。学这篇文章时,我还嘲笑过朱自清,一个爷们,娘们腔调,写得软弱无力的。可今天一看,才知道人家不愧是大师啊,能描写出眼前美景”。通过诙谐白话达到与读者之间情感的共鸣,可谓妙趣横生。三是将人与动物写进景里。如写到二哥等八人因累返回而未观赏到“绿渊潭”,她为之感到深深惋惜,写到儿子为景色所感染而感叹的话语,体现了作者对家人情感至深。此外,文中还写到“潭中数百尾黄鳟自由自在的游泳,大概人们害怕绿潭太寂寞吧,有了它的陪伴,绿渊潭顿时活了起来”,都为静的景色中增加了动感,当然,如再多添加其它动物的情景,会使文章更增色。

 

(完)

未经同意,请勿转帖。


附一梅新浪博文《绿渊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