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阳龙门石窟游记

(2011-02-27 20:25:40)
标签:

河南洛阳

龙门石窟

伊河

石雕

游记

分类: 04旅游记事

    去年10月3日,由老同学大M夫妇陪同,我们一行四人游览了洛阳龙门石窟。其实,20多年前我与夫人都曾去过那里,这次我俩到洛阳主要为看望老同学,并不想让他俩费钱费力陪着去游龙门石窟。而大M却说:“到洛阳旅游必做的四件事,游龙门石窟,看洛阳牡丹,吃洛阳水席和听洛阳曲子,游龙门排首位。常言道,到北京,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之说;到洛阳,却有‘不到龙门非好友’之说了。”想必此话由他杜撰,盛情恰是难却,想想今后年纪渐老,很难再有机会到此,何况还有写博任务,不亲临怎能获好景色?

    前一日游小浪底时,大M夫人请她的妹夫开车接送,但今日采用了乘坐出租和公交车相结合的方式:先乘坐出租车到古城,游览一圈后,再从那里乘坐终点站公交车到城南13公里远的“龙门石窟”,果不然证明她策划的正确,带车尽管是舒适,然而到处找停车位也是件痛苦的事。当我们乘坐的公交车来到龙门石窟门口时,看到从停车场延伸到外面马路上的汽车足足排了200多米远,而公交车可以直接抵达入门口的最近处。买门票处也排着长龙,标准价格120元/位,未成年人、军人、离休、劳模和70周岁等人免费外,教师、学生和60周岁以上的人为半价。当我们手持半价票随人流进门的时候,不禁感谢大M夫人超前提示“随身带好老年优惠卡”,更感谢古人留下的灿烂文化遗址,在供后人瞻仰的同时,还为国家发展旅游、创收巨额收入。

    我们沿着缓缓流淌的伊水河,来到河流西侧的石窟现址。大M当起了导游,他说:中国有四大著名石窟: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麦积山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我们站的地方正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的地方,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据说在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并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称为龙门了。后来通过查资料得知,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还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原来,龙门石窟以此闻名,来此方领略龙门石窟之悠久和宏伟。

    当我们随着人流队伍沿着台阶爬上半山腰卢舍那大佛前平台上时,我为几尊大佛的巨大身形和生动雕刻所折服。很难解释当时工匠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悬吊在山崖上来雕刻完成这一尊尊反映佛教礼仪的艺术造型?从这些石刻大佛的脸上、身上和背景中无不透射出当年人的文化素养、知识境界和美学造旨。望着他们慈祥的脸庞,随着思维的腾空,我的眼睛仿佛望穿时光的隧道,看到一群身穿唐衫的男女工匠携带凿石工具迎面而来,向现代人的我夸耀其石雕技艺和风格,也在哭诉后来人对石雕头像的破坏。一股微风刮来,伊河浪花泛泛而起,又将我的视野引向河面上荡跌着的游艇,多少代人的喧哗和欢乐也象如此情景发生,而在时光长河中显得都是那样短暂。再有若干年,我们这些人也会成为时光队伍中的一员,只有这伊河水会久久地流淌、龙门石雕巍巍地屹立,忠实地记载着人世间的岁月年华和变幻沧桑。作为现代人在为自己的祖先自豪的同时,应该想一想应该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洛阳龙门石窟,印刻在我的心上的是:一个石刻艺术博物馆,一个历史成就纪念碑,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永恒的怀念。

 

 

(完)

未经同意,请勿转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