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我去同事老武家安装电脑系统软件,偶而抬头,见书柜玻璃内竖放一大张书法邮票,平时我也喜爱集邮,当即讯问邮票来历,老武答道:这是北京邮票公司为我年过八旬老父亲的书法而特制的邮票。说话时,他的父亲推门而入,只见老人家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头上白发中夹杂着黑发,带有皱纹的脸庞渗透着红润,说话中气十足,显得精神矍铄。我俩互相致意问好后,我就进一步问起邮票上书法图案的事情来。我这一问,居然打开了他老人先生话匣子,他先是走回卧室,拿来一大堆相册。里面照片内容大多是他曾经撰写过的书法条幅,然后就如数珍宝似地向我介绍起他所擅长的行草书法来。此时,陆游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成了我心态真实写照,尽管以前也对书法有所了解,然而,在名家面前,地地道道就是一位小学生。我毕恭毕敬地向他老人家请教。老人家用他自己的作品作演示,介绍了“正统”行草与“野”行草之间的区别,并展示了许多幅他的成名作品。临别时,老人先生送我一大张书法邮票和“迎奥运”书法的明信片(上标志有名号及获奖成果),此行偶遇连峰老先生,不仅大开眼界,而且收获颇丰。
回家来,细细品味老先生的介绍,并重点查阅有关“草书”资料,方知草书乃汉字的一种字体。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日语中的平假名是以汉字的草书形式为蓝本创作的。连峰老先生擅长的行草则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浅浅学得此学问,似乎理解连峰老先生起步楷体笔法,再深研行草书法,不正符合行草之格律?同时,在继承正统行草基础上,他还不失对“野”的探索,即对字形结构进行形象化创新,形成自己独特之风格,这对一位不曾读过大书、全靠自学成才、获取如此殊荣是何等的不易,不由得肃然起敬、十分佩服。点击此处欣赏连峰老先生的几幅行草和小楷墨迹。
欣赏老先生行草,不仅是艺术享受,也是心灵呼唤。当年我辈小学时代,尽管家穷校穷,但不失对毛笔字课程要求,几十年的生活阅历令我深知,一手好字无疑使人受益终生,甚至成为配偶仲爱的因素。然而,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练习写汉字逐渐不被人所重视,更不用说练习书法了。网上有一篇文章说:“现在的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但随着他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小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据我看来,这种现象大有普遍之势。许多小学校不重视学生的书写,现代妈妈热衷于投“巨资”让孩子业余时间补习功课、练乐器、学舞蹈、读外语,却对书法无动於衷。有一个调查数据表明:“现在的小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姿势普遍不正确。某市城区的一所小学中,五年级的一个班里,全班57个学生,有39个学生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都不正确。学生写的字,歪歪扭扭,潦潦草草,大小不匀,有的简直不像样。如此下去,学生便会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惯,出现近视、斜肩、驼背、脊椎弯曲等现象,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影响一生的发展。”有位孩子妈妈曾经问我,应该为孩子选择何种特长班学习?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练习书法。我告诉她:“3-12岁是孩子写好字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写字习惯,想要纠正就有难度。让孩子写一手好字,是家长对孩子一生的负责任。”实际上,我上面讲“写一手好字”只涉及书法入门,在中国古代,书法是读书人必修的一门课程。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书法艺术不可分割。因为文化的流传依赖于文字这个载体。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聪明,但普遍存在心理浮躁、做事马虎、缺少耐心和毅力等。学书法,是治疗此毛病的绝好良药。字写得好,可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带动其它学科成绩的提高。字写得好,有得于考试卷面的美观,有利于得高分。练习书法不只是孩子们的事情,也是各个年龄段的人需要重视的事情。陆游有诗曰:一笑玩笔砚,病休万知轻。这就是说,练字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爱好,能使你在挥毫中得到受益。使你“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使你的躯体和精神放松,大脑处于低兴奋状态,运笔使气力相生;使你精神专注,对机体起到调节、修复等作用,从而推迟或延缓脑子的老化。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闲情逸趣,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足以为世人所瞩目。让我们一起为继承书法、弘扬书法、从而受益书法而努力,度过一个有益的文化人生。


点击此处欣赏连峰老先生更多墨迹。
(完)
未经同意,请勿转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