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加国生活网》上浏览到标题为《加拿大大连同乡会第二届“打滚子”扑克比赛)的文章,读后不觉开怀大笑,想不到大连人喜欢“打滚子”居然打到了加拿大,还举办了大奖赛(图1)。哈哈,也许过不了几年,“打滚子”不仅能风靡全国,而且还会流行世界。

图1
大连人什么时候开始玩“打滚子”?没有具体考证,大约十五、六年前,我所接触的大连人一般都玩“打百分”扑克游戏,这种玩法是四人一副牌,分庄家和客家二组,轮流坐庄,分别以“逃分”和“捡分”来进行对抗,以一百分为胜负分值。在南方一些地方也是这种玩法,游戏的规则也基本相同。后来,不知是哪位大连人修改了“打百分”的规则,开始玩起了“打对子”,即四个人同样分二组玩二副牌,这种玩法突出一个“甩”字,就是抓到二个相同花色和相同大小的牌摔在桌上,大连人把它叫做“甩”,也叫“打棒儿”;再后来发展到六个人玩二副或三副牌,也基本上是用“甩”的方法。大约近十年,过渡到四个人玩三副牌。游戏玩法与“打百分”升级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三副牌共162张,每人39张,底牌6张。从3打起,以哪组率先打到10为胜利。从3至10每个数值均可为“花色主”,而“大王、小王和各花色的2”均为常主。所有玩家都可以在底牌中扣王牌,输家需向赢家“上贡”,如果够分且成功抠底还可以凭借底牌中的“大小王”追加升级和多“吃贡”,所以游戏又有“超级升级”之称。该游戏由4人参与,分别为“左和右”、“上和下”二组,对家两人为一组,两组相互对抗(即左右方合作与上下方合作对抗,)。因为三副牌可以有三张同花色、同大小的牌,也就是“一滚”(理解为:相同的一串,只能意会)的概念,相对来讲,每个人抓到“一滚”的机会更不易,“甩”起来也就更过瘾,往往可以让对手本应该赢的大牌“滚”下台。大连人就将这种玩法形象地叫做“打滚子”。
大连人为什么喜欢“打滚子”?同样没有具体考证,只不过是个人的一些感觉:
一是有其历史渊源和特殊魅力。我是南方人,落户大连几十年,很了解大连人的豪爽性格、极善配合的特点。然而,大连这所城市文化底蕴比不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除足球、服装等几个项目外,其它在国内外有名气的文体项目较少。以本市企事业单位为例,许多职员下班后或逢休息日,能吸引许多市民参加的活动无非是去体育场或从电视里观赏精彩的足球比赛,特别有大连队临场比赛时去的人就更多(这几年大连队的战绩不理想,去的人相对要少了),但这样的比赛不是天天都有,所以只能自己聚堆搞点易参与、又热闹的项目,打“打滚子”扑克游戏就是这样一项“民众自发、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使比赛更热闹、更刺激、不知何人何时修改其规则,使“打滚子”有矩可循。除正规比赛以外,平时工友们在一起,可没有那么多讲究,甩起牌来噼啪乱响,手上下挥舞,嘴不停呐喊:“亮主”、“钓主”、“砸死”、“抠底”、“邪臭”,赢者手舞足蹈,输者互相理论。然而,尽管“打滚子”场面显得风火,但绝对讲究同组二人的相互配合和默契,往往做庄的人出前几张牌,同组伙伴就能大体了解他所抓牌的好坏,就知道如何去配合。当庄家在底牌开几张“王”,说明他抓了一副好牌,不仅鼓舞了同组伙伴的士气,对对手也是一种威慑。更有意思的是“喝血”的规则,由于上局惨败,下局就必须将自己抓到的大牌按规定数量“上贡”,那个场面真是一方喜来一方愁;而有时候,接“贡”方即使得到许多张大牌,也不定能够赢得比赛,甚至让上“贡”方“一滚”刷下台来,那种暗藏玄机、你追我赶、此起彼伏的场面,极具进级刺激和观赏魅力。
二是实为绿色竞技,八方认可。大连人“打滚子”一般没有赌博的行为和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比赛,故得到从政府机关到基层单位各级领导的认可和开绿灯。有的领导干部本身就是“打滚子”的骨干。有些大连人每天不打上一圈会觉得挺难受,我也会“打滚子”,但打得不太好,一天我加班快到六点,正逢本单位一组工友“三缺一”,不管三七二一,也不嫌乎我水平低,硬拉我陪着他们玩,这一玩玩到晚八点。许多单位每年都要举办“打滚子”大奖赛,比赛时,一般不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作战时的气氛更融洽、热烈。有的女同志“打滚子”迷恋程度更有甚者,如我的爱人就特别热爱“打滚子”,她尽愿自己掏钱请客,请朋友提前二小时到饭店打上一“锅”(大连话,圈的意思)后再吃饭,吃完饭再玩上一“锅”才算舒服。许多单位夏天搞海上活动,或有个什么聚会,“打滚子”肯定是其中一项重要项目,精明的主办人必须要算准总人数,再确定带多少副扑克牌,以保证每个人都能打上“滚子”。大连电视台四台开设了一个叫“步步为赢”的栏目,每天晚上早早就开盘,播放“打滚子”比赛的现场画面(图2)是我从电视上拍摄的“打滚子”发牌画面)。在电视台办扑克比赛的专栏,可能在全国也是头一份,可见电视台主管领导或主持人多么能顺应民意,说不定他本人也是“打滚子”的高手呢。

图2
更有意思的是,现已开发出大连娱网棋牌人机对决的“打滚子”记牌器软件,应用该软件,可实时帮助分析主剩余及副剩余,提示出对手是否有“滚子”及“棒子”颜色。近些日子,我帮一位同事在他家电脑上安装由大连娱网棋牌网开发的打滚子免费软件(图3),以前我从未玩过,同事就教我如何玩,我浏览了他在四人桌上寻找高积分伙伴打滚子的过程,还知道了参赛人分成16个游戏级别,如果你登录入了伙后轻易撤退,就要被减分,我同事告诉我,他就怕被减分,所以经常玩到深夜,呵,我可玩不起这个时间。

图3
据网友说,在大连著名的“海之韵”公园里,还有打滚子的雕塑,非常传神。终于有机会去此公园游玩,好不容易找到这个雕塑,奇怪的打滚子的只有三人,思量一下这是设计者的奇思妙想,“三缺一”正是打滚子的“大忌”,而拍照的人站上去正好凑成一组?(可惜的是,雕塑中捏在塑人手中的扑克牌不见了踪影,只有石桌上摆的牌还能依稀看清红方块的牌面,见图4)。另外,大连还有人出版了关于“打滚子”的书籍,但我没有看到过此书。

图4
三是利于协调关系,创建和谐。也许这样讲有点“冒顶”?其实,在我们这一社会里,存在着许多非群体人群,比如喜欢唱京剧的人群、爱好下围棋的人群、喜欢集邮的人群、热衷去垂钓的人群等,他们没有固定的组织,只是由于共同的爱好经常相聚在一起。我认为,鼓励、引导和提供帮助这些人群,是创建和谐文明社会的一项内容。“打滚子”这个人群也是一样,不管是自发的、还是有组织的,不管是领导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当工友与工友、领导与职员、邻居与邻居、朋友与朋友相聚在一起甩上几副“滚子”,事后再议上一议,工友之间亲如兄弟,领导融入了群众的浪花里,邻里之间增进了了解,朋友的关系更加亲密。有人可能有异议,“打滚子”哪有这些“功绩”?实际上,这些“功绩”是挺微妙的,很难用语言来解释,需要你亲身体验,才会有所感觉。本人也曾当过“领导”,平时没有机会了解职员家庭,每年夏天,就组织带家属的海上活动,通过组织游泳、烧烤、“打滚子”等喜闻乐见的活动,结识了许多职员的家属,密切了与职员之间的关系。如本文开头所述,加拿大的大连人通过举办“打滚子”大奖赛,除加强相互联络,密切感情外,还有一个经济意图,就是交流各自的生意经。另外,从技术风格和配合程度方面讲,通过“打滚子”也能够揣摩出对方的性格和脾气,气量豪爽者常乐于狠杀狠打,小心眼者常愿意留大牌保底,有心眼者出牌常突破规律……研究研究“打滚子”的“心理学”也是挺有意思的。
当然,世界上任何事情总有二面性,“打滚子”也是一样的。它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如果把握不好,也是会出问题的。比如,沉湎于“打滚子”,就会影响工作、影响学习,甚至破坏家庭和睦;如果把握不好刺激程度,也许会利用它来进行赌博,那就要出大问题。但在我接触的范围里,似乎没有听到过类似的事情。
闲谈大连人喜欢“打滚子”,毕竟是闲谈,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连加快了前进的步伐,许多大连人的工作节奏随之加快,真正能坐下来休闲打几把“滚子”,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奢侈。但生活需要调节,不管是追求,还是等待,他们总会把“打滚子”作为聚会休闲的最佳活动选择之一。但愿将来还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大连能够引进、自创更多适合大连人特点的娱乐形式,以使大连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文明,城市建设更加和谐和繁荣。
(完)
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