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声称,截至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1750万。其中,平均每月更新一次以上的活跃博客作者接近770万,近七成博客处在休眠状态。
按照这种说法,最响亮的声音莫过于浪费说——认为这些休眠博客浪费了网络资源。我对这种说法是很不以为然的。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消费品,其效用体现在用户在参与过程中的体验。对这种产品的消费也是与传统消费品不同的,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也需要付出成本。这种成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用户获取这种体验,是以用户付出自身的注意力的代价的。注意力之所以要看作用户的成本,是因为在互联网上提供相同服务的SP往往不止一家,他们之间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注意力反倒成为了稀缺资源。运营商们则利用网络这种积沙聚塔的规模效应,整合众多用户的注意力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作为一名博客用户,他一旦在某一站点注册开通博客,首先就是为该站点积攒了人气。因此他获得运营商服务器上的一点空间是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大家想一想,博客发展到现在,有没有哪一个SP希望在自己的站点注册量越少越好?有哪个SP害怕因注册量过大从而造成自己的资源浪费?我们所看到更多的,反倒是这些站点在用尽浑身解术来扩大其用户规模。
或许有人会说,运营商虽然希望站点的注册博客用户越多越好,但同时也希望其中活跃的、或者说有价值的博客用户越多越好。这就引出了博客用户消费过程中用户需要付出的第二种成本,我称之为知识成本。博客的传播依赖于其内容,而内容则决定于用户的知识积累。毫无疑问用户的知识水平越高,其博客蕴含的信息就越有可能有价值。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博客用户都会具有这种能力,换句话说,并不是每一个用户都有支付这种知识成本的能力。我们看一下新浪的博客,娱乐类博客的更新明显要比专业类博客的更新快,转载类博客的更新也明显比原创类的要快。道理很简单,娱乐类、转载类博客所需要的知识成本要远低于专业类和原创类博客。我们知道有一个运用很广泛的“二八定理”。我想这个定理在博客用户中依然成立,那就是博客内容80%的价值是由20%的活跃的、有价值的博主创造的。按照此说,我想就算有八成的博客用户休眠,也用不着这么大惊小怪。
博客的另一主题是交流与共享,我想既然某些博主并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其共享者的注意力又是稀缺的,那么与其让那些休眠的博客勉强醒过来用一些泡沫内容去耗费共享者的注意力,倒不如就让他们安息吧。
加载中,请稍候......